【史海鉤沉】堅持反共的沙特阿拉伯 最終為何決定與華建交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沙特阿拉伯國王薩勒曼(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三十週年。值得關注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後,主張反共的沙特曾堅持與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維持邦交,直到1990年才改弦易轍承認中共。同周遭的阿拉伯國家相比,沙特是最後一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海灣國家,因此能成功爭取到沙特的邦誼,對中共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外交勝利。

由於沙特乃信奉伊斯蘭教瓦哈比派(Wahhabism)的神權專制王國,又依靠英美扶持才得以獨立建國,因此對於主張無神論、又反帝反殖民的共產國家向來沒有好感,故一直緊隨美國,同意由中華民國代表聯合國內的中國席位。不過再怎麼說,沙特畢竟是第三世界裏的國家,歐美利益不可能與其利益完全一致,因此這就埋下了日後同北京秘密接觸的契機。

周恩來(發言者)在萬隆亞非會議上主張的「和平共處五原則」,博得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好感。(AFP)

首先是1955年印度尼西亞萬隆的亞非會議,中國大陸總理周恩來在會議上揭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贏得不少與會國的讚許,亦給出席的沙特留下深刻印象。緊接着1956年埃及同中國大陸建交,成為阿拉伯國家承認中共政權的嚆矢,帶動敘利亞、也門、摩洛哥、伊拉克等國陸續與大陸接觸、建交。原本沙特也盤算跟進阿拉伯兄弟的步伐,不過礙於冷戰格局,美國對沙特王室的支持以及對阿美石油公司(Arabian American Oil Co)的壟斷,令沙特不敢偏離美國的對華政策。

再加上彼時阿美石油公司具有全沙特最豐沛的財源與技術,連1975年費薩爾國王(Faisal bin Abdulaziz Al Saud)遭侄兒刺殺時,目擊慘案的禮賓官也是立刻致電阿美石油公司執行官瓊格斯(Frank Jungers),聲稱「發生了非常可怕的事,我們急需阿美石油公司的幫助」,要求派遣醫療團隊,可見沙特對美國與阿美石油公司的依賴有多深。何況埃及、敘利亞等與中國大陸建交國都抱有一定的社會主義與泛阿拉伯理想,直接牴觸沙特既親美又想當阿拉伯宗主的國策,因此承認北京的進度遂暫時中止。

沙特駐聯合國代表巴魯迪,在聯合國大會上主張「兩個中國」提案。(WNYC)

因此當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的大勢底定之際,沙特仍不放棄發言。當時沙特駐聯合國代表巴魯迪(Jamil Murad Baroody)不僅支持美國的「兩個中國」提案,還自行提出一個修改版,並發表了宂長演說。巴魯迪稱:「我們中間許多人無視這一亊實,即台灣,亦稱『中華民國』的人民構成一個政治實體,一個清清楚楚的政治實體,它自從本組織創立以來,發展了它自己的社會經濟制度。而且,眾所周知,台灣人民除了兩百萬人以外,就人種學來說,在文化方面並不純屬中國」。

接着巴魯迪還談及民族定義,並舉卡塔爾、巴林等國為例,想證明同屬阿拉伯民族的國家未必要統一。不過顯然巴魯迪搞不明白,國共內戰造成的兩岸分治,與阿拉伯諸國受殖民後再獨立的境況迥然不同,而且「台灣人種、文化有別於大陸」的論點更教人捧腹。更重要的是,巴魯迪主張同時保留兩岸的代表權,又建議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組邦聯,這對當時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兩岸政府來說都不可能同意。因此對於巴魯迪的「神助攻」,不但中華民國代表團無法消受,連緊接在後發言的塞拉利昂代表也說道:「緊接在巴抒迪大使這樣一位演說家之後我感到很難說話。不過,我將試試」,顯露十足的嘲弄意味。

沙特法赫德國王當政時期,最終決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維基)

雖然巴魯迪的意見沒能挽救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不過沙特仍繼續承認民國法統的正當性。根據記載,沙特還向中華民國駐沙大使薛毓麒表示過,自己曾兩度勸阻約旦與中共建交。爾後自1979年起,沙特又出資要求台灣派出空軍飛行員參加也門內戰。可見沙特與台灣的合作何其緊密,即便當時多數國家基於國際現勢都已紛紛轉向承認中共,但沙特仍逆流而行,這實在不能不說是意識形態的影響。

不過再深的反共意識也擋不了地緣政治的現實,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與1982年以色列血洗黎巴嫩難民營兩件大事,令沙特十分惴惴不安,計劃向美國購買尖端武器自衛,沒想到卻遭左袒以色列的美國拒絕。這不由得使沙特尋思:到底有什麼國家擁有不輸美國的軍事技術、又不屬於美蘇陣營?法赫德國王(Fahd bin Abdulaziz Al Saud)認為「我們需要一種能夠提高我們武裝部隊和人民的士氣的武器」,而且販賣者「又不會提出限制性條件」。想來想去後,沙特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大陸。

在中國和沙特建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哈立德親王(Khaled bin Sultan)。(維基)

1986年,沙特駐美大使班達爾親王(Bandar bin Sultan)兩度秘密訪問中國大陸,要求大陸出售東風-3型中程彈道導彈。參與談判的哈立德親王(Khaled bin Sultan)還回憶道:「楊尚昆(時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安排我去參觀一個中國導彈基地,觀看裝有核彈頭、由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動的處於作戰發射狀態的DF-3導彈。他們吿訴我,我是第一個享有如此殊榮的外國人,而基地上的軍官和士兵們臉上的驚詫表情看起來也證實了這一點」。

中共在思索後決定出售40枚導彈,但只給予常規彈頭,並派員協助沙特操作,同時進帳了30億美元以上的大筆外匯。這筆軍事貿易震驚了美國與台灣,不過終歸抵不住兩國往更深層次的道路前進,雙方決定於1988年底互設代表處,最後在1990年7月正式建交。時任中國大陸外交部長錢其琛高興地說道:「中國和沙特阿拉伯的建交,是兩國關係中的一個歷史性的事件,也是中國和阿拉伯世界關係的一個新發展」。這話確實沒錯,畢竟誰能料想得到,昔日反共到底、還不惜倡議「兩個中國」的沙特,最後會因地緣安全的考量放棄意識枷鎖呢?而這也體現了一個道理:國家利益的維護,實在不能全憑意識形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