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發現疑似黃帝時代都邑 「河洛古國」將成中華文明關鍵鑰匙
日前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雙槐樹遺址的重大考古成果,稱該遺址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很有可能是史前傳說人物─黃帝軒轅氏的都城。雙槐樹遺址的發掘,學者稱或可回答中原文明中心何時形成的疑問。
驚見「北斗九星」河洛古國或為黃帝都邑
為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一同在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雙槐樹遺址持續進行考古工作,經探勘、發掘與科學測年的確認後,判斷遺址的時間為距今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公元前4000-前2900年),其殘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約163個足球場大小)。
遺址有三重大型環壕圍繞、其圍牆有甕城(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結構、封閉式排狀佈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採用版築法(古代修建牆體的技術,把土夾在兩塊木板中間,用杵搗堅實就成為牆)夯築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蹟、三處共1,700多座經規劃設計的大型公共墓地、三處夯土祭祀台遺蹟、圍繞中心夯土祭台的大型墓葬、與用九個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北斗在上古時期可能為九星,因歲差導致有兩顆星今日看不見,才變為北斗七星,不過在先秦文獻裡仍多見北斗九星的說法)大型天文遺蹟、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蹟以及製陶作坊區、儲水區、道路等,另外還出土了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家蠶牙雕藝術品等豐富的文物。
學者實地考察並討論後,認為雙槐樹遺址為距今5000年前出現的國家文明時段─古國時代的都邑遺址,除了有其位在河洛中心區域的原因外,該遺址也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所發現的規格最高的中心聚落,學者因而將遺蹟命名為「河洛古國」。
歷時15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在遼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等地都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級都邑遺址,但中原地區一直遲遲沒有發現。擔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負責人王巍坦言,「各位都知道中原是中華文明的中心,但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中心?一直欠缺考古實證」,而雙槐樹遺址的發現,即可填補這個缺口。中國大陸「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表示,該遺址是打開黃河流域文明起源的關鍵鑰匙,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許多凸顯禮制的建築、器物,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所承襲和發揚,仍是一脈相承發展下來的。
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
話說回來,為何中國那麼在意要找到中國的起源,證明中國歷史有「五千年」呢?今日多數民眾常掛在嘴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文明」,還有倒背如流的「黃帝唐虞夏商周」等中國史口訣,實際上長期以來備受歐美漢學研究人士質疑,認為其缺乏科學佐證。儘管有先秦史料記載「夏商周」三代,且發現二里頭等時間早於商代的遺址,但歐美學者認為其缺乏文字等具體實證,而不認為中國歷史有「五千年」。
為此,中國於1990年代推動「夏商周斷代工程」(簡稱工程),通過結合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方式,整合天文丶歷史丶考古丶文獻及碳14測年,來給「夏商周」三代明確的斷代年份。雖然兩岸三地的華人學者多對夏朝的存在持肯定態度,不過工程自推出《夏商周年表》後,來自兩岸與歐美學者的批評聲不絕於耳。
如時任美國斯坦福大學亞洲宗教文化中心(Asian Religions Cultures Initiative, Stanford University)兼職研究員蔣祖棣,在《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一文,通過古代文獻、古代天文、紀日金文與金文歷譜(工程制定)與碳14測年五個方面,對工程進行批評。他認為在商周考古中,工程的「間隔法」非常不實用,因為出土的陶器、穀物、木頭等物品並不會隨新王登基而改變。另外,從某下層出土的文物並非一定代表該層的年代,像是做棺材的木料可能早在下葬前就已經準備好,並非在死者去世的那年砍伐的,因此其碳14數據就不能視為它隸屬的那個文化層。
雖然「夏商周斷代工程」推行至今仍飽受許多歐美學者的批評與質疑,但在目前的考古發現與科技條件下,工程雖有缺失但仍劃定出中國上古史一個年代框架,但為2004年啟動、同樣結合多個學科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打下一定的基礎,並有多個重大發現,如:距今5000年前,中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已有國家雛形、勾勒出夏商之際的社會背景等。在實施「夏商周斷代工程」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後,中國考古在多學科跨領域合作下,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