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復古「大澎袖」成時尚流行 古人袖裏藏的中華文化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每一年的流行服飾,無論是前衛風還是復古風都令人印象深刻。而2020年的流行時尚,早在2019年倫敦、米蘭等各大時裝週上,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2020年的流行穿搭,復古風再次成為設計師的心頭好,大澎袖與墊肩成為2020年最鮮明的標誌。花俏又誇張的袖子再次成為服飾焦點,回頭看看中國古代傳統服飾,也有各式各樣充滿美感的袖子。

大眾對於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印象多是寬大且長的大袖子,圖為漢服商家鳳翥齋製作的直領披風。(微博@鳳翥齋)

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特色,民眾多半會說出寬大而垂墜的衣袖、搖曳的長裙襬。那有沒有好奇如此寬長的衣袖,究竟有多古老的歷史?

其實在小篆,就有「袖」這個字了。不過當時寫作 「褎」(音袖),是衣字與「𥝩」字組合而成。𥝩是穗的古字(音同穗),在這個字是作為褎字的讀音,此字後來演變成 「褏」。今天所寫的袖,就是來自「褏」(音袖)的俗字,因由有經過的意思,代表穿衣時手會穿過衣服,而把由字提取出來與衣字結合,就成為我們平常寫的袖了。漢代《說文解字》載:「褏,袂也,從衣,𥝩聲。袖,俗褏從由。」講的就是袖的兩種寫法。

由於古代的袖子長且寬大,一旦情緒激動,就會利用袖子做出揮動、甩動衣袖等動作,也就是我們在詩詞成語中常看到的奮袖、拂袖、揮袖與振袖等形容詞。那麼古代服飾的袖子究竟有多長呢?

學者據《禮記.深衣》所載,推測袖長約是手臂的1.5倍長。除了表現情緒外,袖子也可以比喻一個人的身分與神態,《詩經.唐風.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詩中所寫的 「羔裘豹祛」指的是以昂貴的狐皮、豹皮為衣身,這在周代,只有卿大夫才有資格穿。僅透過書寫袖子,就表現出穿着奢華衣服的貴族趾高氣揚的神態。

不過古代服飾袖子可不只有一種,現代漢服考據古代袖子可分為七種:直袖、廣袖、垂胡袖、箭袖、琵琶袖、方袖與短袖。這七類袖型還能再往下細分,相當多變。除了古代日常服飾的直袖外,民眾對於傳統服飾的強烈印象,就是來自於廣袖與垂胡袖,這兩種袖型都有寬大的特點,但差別在垂胡袖的袖口相當窄小,不過兩者都是先秦至魏晉時期流行的樣式。如《韓非子·五蠹》載:「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文中的「長袖」,即是舞者身上穿着由廣袖改良而來,方便跳舞好看的袖子。收錄西漢至南朝梁代作品的《玉台新詠.(漢時)童謠歌》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道出廣袖有多麼受到當時人的喜愛。

箭袖則原自北方,古稱為窄袖。因天候寒冷袖緣大多寬厚,以便於騎射勞作。這樣保暖又方便的設計不只在清代旗服的馬蹄袖上看到,早在明代時的北方地區也有類似的設計。琵琶袖則主要流行於明代,同樣也是大袖小口,但袖體臂肘下方呈圓曲弧形。提到方袖,多數人會想到日本和服的方正袖子,不過這種袖型並非日本獨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就有方正的袖型。

台灣中華漢服發展協會的會員皆穿着深衣,舉行「大明寧靖王祭祀典禮」。(台灣中華漢服發展協會)

袖體寬大、窄袖口的設計,也方便古人將隨身小物放入袖中,如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西洲曲》寫採蓮女子:「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袖子不僅能夠放蓮子,還可以放匕首,甚至能完美地偷偷塞錢,因此成語兩袖清風,除了字面意思指衣袖內空無一物外,也代表官員正直清廉。

中西方服飾的袖子各有千秋,而今日透過漢服復興,讓不少年輕人投入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服飾,將消失已久的服裝在現代裏還原,期待未來更多人透過漢服,來更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服飾所藴藏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