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男租一整棟老舊旅社再花百萬豪裝 找22人共居還有咖啡廳
今年30歲的柯柯和朋友,去年在台北市,租下一整棟老舊旅社,花費400萬(台幣,下同)改造,保留原本22間套房,重新劃分公共空間,造出咖啡廳、展廳、客廳、廚房等,並邀清陌生人一起入住當室友。
他希望室友們可以來自不同職業、身份,最終面試了超過100人,才把室友找齊。「共居雖然不能解決高房價的問題,但我希望通過大家一起住,讓在外漂泊的年輕人找到歸屬感。」
自述:柯伯麟 編輯:白汶平
共生公寓
我叫柯柯,今年30歲,從高中租房到現在。說起來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租房,現在我和朋友一起組了團隊,專門做租屋改造。
我是從自身找房的過程裡出發,我看過很多奇怪的房子:有些傢俱很老舊,有些房間格局很怪,有些合租房的客廳根本沒在用,東西堆得亂七八糟。找房子、搬家,真的很麻煩,同時也讓我去思考,難道年輕人就只能住在這種地方嗎?提升租屋體驗真的這麼難嗎?
我一直以來都是住合租房,因為成本比較低,大概從2014年開始嘗試改造我住的地方,把公共空間整理出來。那有人搬走了,我就重新找室友,見過很多形形色色、不同職業的年輕人,大家依照自己不同的專長,來為這個「家」付出點什麼,互相照應、共同生活。
2019年2月,我們改造了台北市一棟50年歷史的老舊旅社,這裡原本的老闆70歲了,已經沒有心力去管理,加上他們的孩子也不想接手,於是我們把它接下來,從內部到外觀裝修,花了400多萬改造。旅社的格局我們沒有動,保留22間房,只是重新改造了它的公共空間部分。
30歲的柯柯和朋友改造了台北市一棟50年曆史的老舊旅社(點圖放大瀏覽)↓↓↓
1樓原本是櫃枱,現在就改成咖啡廳,也對附近居民開放,他們即使不住這裡,也可以來坐坐、一起聊聊天。
2樓到5樓就是一般的房間,過道就像個小藝廊,如果有攝影師室友或是插畫師室友,就可以掛他們的作品,有時候也會幫他們辦小型的展覽。
6樓是頂層,我們把這裡做成了大客廳,有沙發、餐廳、廚房,所有人一起公用。
現在公寓裡面住了22個人,剛裝修的時候,我就開始對外找室友,當時公告一出去,很多人報名,我們就去一一面試,聊一聊他們的職業、對共居的看法、個性合不合適等等。大概超過100個人了吧,從中去找到理念相同的人一起住。
我會特別問他們,是不是有想做的事?比方一個作家,他希望可以辦新書發表會;一個設計師,他想要找一個行銷企劃的伙伴,我會去按照他們的需求,讓他們盡可能在這棟公寓裡,找到發揮所長的舞台。
室友現在有上班族、醫師、設計師、藝術家……住戶的組成很多元,幾乎來自不同職業和成長背景,乍看很難合得來,但這意外地讓每個人都有跨行業認識彼此的機會。
賴小姐,她因為工作不順來到我們這裡,後續面試好幾次工作都沒上,她就決定自己創業,幫人做儀態規劃、個人整體造型師,那時候她的「練習對象」就是從我們這些室友開始,慢慢地越做越好還發展出品牌,現在她給自己一個職稱叫「衣櫃醫生」。
張小姐,她是個網紅,本身是新媒體工作者,她經常自己在公寓的公共空間裡拍視頻、做一些鍋子、生活用品開箱、寫試用心得等。我們每次看她在拍都覺得很有趣,也會幫她、提供意見,後來放上網反饋也很好,很多廠商主動找她合作,現在是社交網絡教主的地位了哈哈。
我很鼓勵社交,希望大家都能互相理解,所以會刻意縮小每個人房裡的書桌大小,然後網絡都是裝在客廳、咖啡廳,讓人「不得不」出來跟人接觸,你要工作的時候,就不能關在房間。
公共空間對我們來說重要,除了工作環境,再來就是廚房餐廳。不要看租屋族好像沒時間煮飯,只會吃外食,我發現其實很多人會靠煮飯療愈自己。不煮,只是因為年輕人租房,沒預算租到可以開伙的房子,所以捨棄掉這塊。像有好幾位室友,他們喜歡做菜,那我是不太會做飯,就幫忙洗菜、切菜、洗碗,大家一起準備。對於在外忙一整天的人來說,真的會有種回家的感覺。
租屋族其實都很享受做飯(點圖放大瀏覽)↓↓↓
22人一起住,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活習慣不同吧,還是會有摩擦。以前有一對情侶吵架,鬧得整棟樓都知道,或是有人吃完東西不丟掉,碗盤堆著不洗。整潔方面的問題,我會把規則定出來,用同住規則去解決。
我們所有室友有個群,如果有人垃圾亂丟的話,就會拍照發群裡看看是誰,請他下次不要這樣,久了大家都會有自覺,要一起愛護這個家。
如果有人因為工作、戀愛、情緒低落或是吵架,大家會一起關心、調解,我們希望室友都可以開開心心啊。真的需要靜一靜,那好,就回房間好好待一下,如果他想通了、需要找人說話,他會知道我們都在。
租房住進一個家
台北市的房價一直以來都很高,年輕人越來越買不起房,大部分的房產,都掌握在一些長輩手裡。因為以前經濟好的時候,這些長輩生幾個孩子就買幾間房,但孩子大了不一定在台灣,也可能婚後另組家庭,很多房子空在那,就會用成套房租出去。
免費幫屋主改造老房
我到現在還是租房,太了解找房子很困難的感覺,當你預算只有一兩千塊,其實對房子不能太有要求。我是到了上大學後,有一次去朋友家玩,發現他家的客廳是可以用來聚會、開Party的,我們邊玩就邊想,客廳、廚房,是家裡交流很重要的公共空間,如果每次回到家,都只關在自己的房間裡,那多無趣?
所以我馬上決定找朋友一起湊錢,把租來的房子好好改造一番。那時有人會做木工、有人會做設計、有人很會整理,大家把屋裡能用的舊沙發、書櫃、桌椅,都整理好,牆壁如果有斑駁露出紅磚,我們也會保留下來。
另外在旁邊插花做些設計,讓老房子融入一點現代感,同時保留一些時間的痕跡。房東偶爾會回來看看,雖然他不是實際下來幫我們改造,可是這個空間是他提供的,他也會覺得他參與其中,會很樂於跟我們分享。
柯柯改造的房子(點圖放大瀏覽)↓↓↓
退休醫生夫婦的家
這對夫婦他們是醫生退休,小孩都在國外,我們幫他找了2位比利時室友、1位當地的工程師。他們的故事很有趣,這2位比利時人是一對兄弟,因為弟弟曾經在菲律賓邂逅一位台灣女生,就對台灣很有憧憬,後來雖然他們分手,但他還是決定要來台灣學中文,哥哥因為好奇也一起來了。
他們有很多東西不懂,還會跟屋主伯伯訴說情傷,請教怎麼追女生等等,有時候跟女生用中文聊天,他們看不懂,伯伯也會教他們,還會幫他們分析要用什麼戰術追,教他們分辨哪些女生有公主病。
另外一位工程師,他是上班族,跟阿姨的感情很好,在職場遇到問題回家會跟阿姨說,就像跟家裡長輩分享事情一樣,後來他跟未婚妻認識,也都會帶來阿姨家,跟阿姨一起吃飯,就像一家人。
我們如果辦了活動,也會邀請長輩加入,像端午節要包粽子,現在哪有多少年輕人會啊?可是你跟屋主阿姨、伯伯住在一起,他們就會懂這些,就會教你。有些人在職場遇到困難,長輩也可以給些建議,不好意思跟自己父母說的小秘密,也可以跟這些長輩說,像是組成一種跨世代的新家庭。
這種共居共生的概念,其實以前北京的胡同裡就有啦,鄰居們住得很近,會一起照看小孩、教育小孩,煮了飯會問問隔壁的要不要一起吃,東西壞了看誰會修就幫忙一下,只是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人太忙了,顧自己都來不及,可能連隔壁住誰都不知道。
我一直覺得,租房子住到的不只是一間房間,而是在外和不同的人共組一個新的家庭,這讓我在離鄉背井的工作環境下,找到溫暖。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