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中國】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原來破譯一字可賺10萬!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1899年,時值清光緒25年,晚清大臣、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中藥商(一說古董商)手中收購了一批甲骨(龜甲與獸骨的統稱),在其上發現了留有篆刻痕迹,認為是古代文字,從此開啟了「甲骨文」之學,據今已有整整兩個甲子,120年之久。
2016年,中國大陸河南安陽省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出了一張公告,稱若能破譯出甲骨文之意義並經專家學者認證,一字懸賞10萬元人民幣;若能為已有的甲骨文解釋做出新意涵,一字懸賞5萬元人民幣。公告至今,卻僅一人得到。
2019年,文字博物館再次發布徵集公告,懸賞價錢不變。而有待解讀的甲骨文超過3,000字,加上有爭議的甲骨文則將近4,000字;簡單計算,甲骨文解釋總共價值近3.5億元人民幣,真真正正是「一字千金」。

時至今日,甲骨文仍有三分之二未能破譯。(維基百科)

甲骨文破譯之路漫漫根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公告發布後首波徵集至今,僅有一人得到人民幣10萬元。據悉,目前破譯出的甲骨文約為1,500字,僅為全部發掘出的甲骨文字的三分之一,其中更還有約500字被學界認為存在爭議,可見甲骨文的破譯難度非同一般。

目前發掘出的甲骨文從地點和考古成果,被認為是商朝中晚期(前1300年)留下的記錄。和其他世界上有名的古文字相比並不是特別的早,例如蘇美楔型文字和古埃及的聖書體均起源於約前3200年,但這兩種文字都基本上已被完全破譯,任何新出土的文獻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研究都可被通譯解讀。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並非是因為甲骨文學者比起蘇美學者或是古埃及學者不努力,而是客觀環境上的不同導致的結果。

甲骨文的破譯是一大難題。(VCG)

消失中國人記憶2000年

首先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看似很長,但若對比蘇美文字自從在一世紀失傳之後,最晚於1618年已被重新發現,到了18世紀已成為考古學界中的「顯學」。

反觀甲骨文,自從殷商滅亡之後(約前1000年)就被湮沒在廢墟中,甚至沒有在其餘任何地方留下任何記載有這樣的文字,完完全全地消失在中國人的記憶中將近兩千年。

除了研究時間上的差異,還有研究文獻上的不足。古埃及文字則甚至有一部四世紀留下的「字典」存在,雖然古埃及文字並非完全都記錄在上面,但對於試圖破譯古埃及文字的學者亦有許多幫助。

此外,古楔型文字與古埃及文字存在時間既久,使用者周遭也有眾多民族圍繞,不同文化的互動留下了珍貴的文獻可供比對。例如古波斯的貝希斯敦銘文,上面足足書寫了三種楔型文字的版本:古波斯文、巴比倫文、伊蘭文,大大增進了楔型文字的破解進程。

貝西斯敦銘文刻在伊朗貝西斯敦山上,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維基百科)

古埃及文的破譯也是類似。刻有古埃及聖書體、古埃及世俗體以及古希臘文版本的羅塞塔石碑一被發現,幾乎就等於了古埃及文的破譯證明,因為古希臘文是現代人類可以閲讀理解無誤的。

但甲骨文還未被發現有類似的遺物存在。古中國周遭未曾有同時發展出文字的文化存在,即使是古朝鮮、古日本、古越南等曾輸入漢文字的文化圈,時間都在西元年之後,不可能留下與甲骨文同時代的文獻,而輸入的也都是已經與現代漢字極為相像的文體。雖然這些文化的確保留了一些在中國已經失傳的文獻(如日本保留了《蘭陵王入陣曲》),仍對甲骨文破譯沒有幫助。

另外還有研究方法上的差異。楔型文字、聖書體甚至美洲的馬雅古文字的解讀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至少在晚期的版本上,它們是有音節的成分在的,即使是象型文字的聖書體與馬雅文字,都使用了固定或半固定的音節符號,這對解讀不同的文字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但是甲骨文至今沒有找到有固定音節的迹象,這並不奇特,因為甲骨文本身是象型文字,最早期的楔型文字也是象型文字而沒有使用音節符號的迹象。但這就表示了甲骨文的字與字之間的關聯很薄弱,無法靠著解讀出一個字而能破譯出其他字的規律。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的影響也是難以估計的。取代殷商而崛起的周朝很可能沒有完整繼承到商朝的文字,甚至有意無意地改變文字寫法,在周代,甚至各個封國都發展出不同樣貌的文字,如六國文字、蝌蚪文、鳥蟲體等等。秦代周後,被大幅改造過的隸書逐漸取代了古中國的篆文,而現代漢字是直接繼承自隸書的,這中間的種種斷層註定破譯古文字的困難。

精通金石學的王懿榮被視為甲骨文的發現者,在他發現甲骨文之前,甲骨文已經消失在中國歷史2000年。(《清代學者象傳》)

科技能否加速破譯速度?

據台灣媒體《中時電子報》報道,今年的10月18日,大陸官方在安陽舉行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布,「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正式上線,這是全球最全面的甲骨文數據庫,希望透過大數據支援,讓「甲骨學」研究進入智慧化時代。

這個數據大平台是由河南安陽師範學院建立的,包括字形檔、著錄庫、文獻庫及「殷契文淵」平台,共「三庫一平台」。報道指出,甲骨文研究人員透露,建立甲骨文數據庫難度大,主因是甲骨片材質特殊,片多易碎,而且分布全球各地,只能試著提取甲骨照片、拓片等圖像的邊緣資訊,在庫中搜索滿足匹配條件的甲骨圖像,再透過AI技術運算,尋求破譯可能性。

目前平台中已錄入10萬多則甲骨數據,學術類文章2萬多篇以及246種甲骨著錄,希望能透過高科技加速甲骨文破譯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