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夕陽】華人世界的配音員:叫人懷念的好聲音(一)
世界踏入21世紀已經接近20年,這20年來科技讓人類生活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徹底改變了世界的日常生態,「人手一機」甚至兩、三機成為日常,低頭族產生出新的疾病樣態與事故發生。
娛樂業也同樣遭受到衝擊,甚至就是衝擊最大的一個生態圈:實體唱片銷售節節下滑,外國節目大舉入侵,電腦遊戲逐漸被手機遊戲取代。如同狄更斯的《雙城記》所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所有已經能夠看見夕陽的產業無不想盡辦法努力求生,否則就要無可避免地被淘汰。
【藝文夕陽】系列文章將探討兩岸三地的部分文娛產業,在21世紀的網路浪潮之下經歷了甚麼樣的艱辛旅程。
1969年,美國經典兒童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首播,2019年已邁入第50年。與此同時,芝麻街的大鳥也是中國大陸市場兒童教育節目的先驅,除了電視節目之外,還陸續有電影、表演活動與舞臺劇等等進入內地市場,甚至為電影和電視劇專門製作中國版本的內容。
2000年之後,內地也陸續有自產的兒少教育卡通偶像《藍貓》、《喜羊羊》,但一隻粉紅色的小豬仔《粉紅豬小妹》(Peppa Pig)卻意外爆紅,成為中國大陸社交網站上的網紅,在bilibili站上,網民們將《粉紅豬小妹》動畫製成方言版本,四分鐘的視頻收獲了超過620萬次播放。
粉紅豬小妹方言版造成的熱潮隱含著對在地聲音的渴望:也許節目是外國的製作,但仍然希望能從中聽見自身世界日常的「聲音」,這是一種在1990年代以降,外國節目大量進入所帶來的反動。
本地配音本是日常
1990年代以前,歐美、日本等地節目早已經進入兩岸三地,美國影集《霹靂遊俠》(Knight Rider,1982年至1986年)、《新星空奇遇記》(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1987年至1994年)、《玉面飛龍》(MacGyver,1985年到1992年)等都以中文配音版本在台灣引起極大的回響。
香港在1984年引入粵語版日本連續劇《阿信的故事》(おしん,1983年至1984年),大受歡迎,甚至創下一天內重播兩次的紀錄。《阿信》之後也於1994年以國語配音引入台灣,同樣大受歡迎,甚至為此出版觀眾來信與徵文選集。
中國大陸早在改革開放前,也就是1979年就引入南斯拉夫電視劇《巧入敵後(Povratak otpisanih,1976)》,是大陸的首部翻譯劇,與電影《黑名單上的人(Otpisani,1974)》同為系列,在80年代的大陸影視業中熱播不衰。
互相接受配音版本
這些節目不約而同地以配音版本進入市場,一部分是配合當地政府的「語言政策」外,更多還是收視與商業的考量,畢竟當年聽不習慣外語的民眾佔了大多數。事實上,在較為封閉的年代,觀眾甚至可能不知道這些熱門節目是必須另外配音,原本並不講普通話的,特別是同為華語區的港澳台等地節目。
大陸在改革開放後,與兩岸三地的互動熱絡,香港、台灣的各種節目也隨著進入大陸,特別是廣東一帶地區,因為地緣與對粵語的熟悉度,對香港的粵語節目接受度非常之高;而台灣的國語節目和普通話近似,在東南沿海一帶也相當受到歡迎。
即使同為華語區,香港的粵語電影、電視劇在引入台灣時也會加上國語配音,港星周星馳電影在台大受歡迎,所謂的「御用配音員」石斑魚(本名石班瑜)也占了一份功勞。
但是在1990年代過後,進入21世紀,華語區的中文配音產業也開始迎來無可逆轉的改變,在政府政策上,最顯著的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至於在大環境上,則是網際網絡的興起。(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