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流散民間工程指南被尋回 圓明園有望再現萬園之園盛景
1860年遭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現在僅存遺址,復建與否一直是存有爭議,但修復施工的依據也一直是一大問題。今年8月,流散在民間一個世紀的《圓明園匠作則例》被尋回,圓明園有了施工的工程指南將有望展開初步修復,再現當年的盛景。
1860年北京圓明園遭英法聯軍燒毀是中國歷史傷痛的一頁,近年來圓明園開始有文物修復的工作,也曾有清華大學的團隊耗實15年用3D的方式重現園明園,但官方對於圓明園的修建重建或是保留原樣一直未有共識。
而在9月12日圓明園遺址公園微信公眾號發文稱,過去一直流散在民間的《圓明園匠作則例》,近期在中國書店偶然發現,在採集資料後與圓明園管理處聯繫後,8月6日圓明園管理處與中國書店共同舉行了專家初審會,與會專家一致認定這套裝幀精緻的「圓明園匠作則例」為真跡,是研究皇家建築藝術、工程管理等的基礎資料,是目前現世的第一本最完整、價值最高的則例。
《圓明園匠作則例》始作於清乾隆年間、成書於道光年間的內府裝幀手抄孤本,共兩函48冊。內容涉及建築、園林、工藝、材料、人工經費等內容,涵蓋修建圓明園所用之木、石、瓦、土、油、漆、裝修、畫、裱、佛像等用料、用工規格,詳細介紹建造圓明園時的成規定律。則例的規範甚至高於清朝工部的建築規則,將會是圓明園建造的重要依據。圓明園方面認為,這將為圓明園的整建,帶來一絲曙光。
但對於究竟要不要重建圓明園,一直以來正反意見都有,贊成的民眾想一睹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風采,亦曾有人提議過應該要有專屬重建圓明園的基金;但反對者則認為這種歷史傷痛應該保存原貌留存供給後世以做警惕和危機感。
園方則提到,圓明園全部復建和一處都不建,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偏頗之處。圓明園既要保留滄桑也希望能呈現昔日的輝煌。日後將根據《圓明園匠作則例》、和其他圖樣典籍,進一步完善大宮門、萬方安和、舍衛城、文源閣、紫碧山房等遺址的整修方案,盼能增強民族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而除了實體復原圓明園建築,2017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完成的「數字圓明園」計劃共動用80餘位專業人員,耗時15年,參考10,000餘件歷史檔案,最後共產出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位建築模型,讓圓明園透過3D的方式數位化還原到現代,據團隊表示,數位復原的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此外,今年5月,圓明園園方開始圓明園「修復1860」計劃,大量修復圓明園隨著考古工作而出土的文物,其中光是瓷器碎片就高達10萬片。預計修復完成後,園方會進行3D掃描,把瓷器圖像收入到圓明園線上數位博物館。除了實體建築的修復外,圓明園早一步透過數位的方式,重現往日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