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月宮搗藥的是兔子還是蟾蜍? 北京中秋的「兔兒爺」信仰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已過,福建廈門地區再度掀起了一陣「博餅」風潮,在台北街頭各著名糕餅店前,購買月餅、糕點的人潮大排長龍,晚間在公園、郊外更有露天烤肉的活動,桃園中壢更是連續第18年封街萬人烤肉。香港則有綵燈會,手裡拿的燈籠、小小的天燈和大的裝置藝術燈飾點綴這個原本就非常亮眼的節日,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中秋節傳統。
而北京至今仍存在個非常特殊的習俗用品:兔兒爺,相傳就是由古代對月亮的崇拜衍生而來。

兔兒爺的泥塑像原本用來祭月,後來成為孩童的玩具。(新華社)

歷史上「中秋供兔兒爺」的習俗不只是在北京,曾廣為流傳在天津、河北、山東一帶。如1933年10月5日天津《益世報》還報道稱,當年中秋節大小兔兒爺「購者踴躍,莫不宣告傾銷」;今皆屬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張北、萬全等縣徑將祭月稱為「供兔兒爺」,山東濟南府等地則稱「兔兒爺」為「兔子王」。而究竟兔子和月亮的連結究竟是從何而來?

月宮搗藥的,是蟾蜍還是玉兔?

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約西元前343年-約前278年)在《天問》中稱:「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這裡「顧菟」是指古人在月亮崇拜時,對月影想像的稱謂。

一般來說,都會將月球上的陰影處想像為隨嫦娥飛上廣寒宮的玉兔,或作為另一種生物─蟾蜍來看待。而蟾蜍之說早自西漢《淮南子》中已有,後顧菟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一名析為二物」,出土於今山東省嘉祥縣滿硐鎮宋山的小祠堂西壁拓片,出現蟾蜍和玉兔一起搗藥的畫面,證明東漢晚期仍認為兩者並存在月宮上。唐代賈島繼承這種說法,其詩《憶江上吳處士》:「閩國揚帆去,蟾蜍虧複團」,就是將蟾蜍比做月亮。近代學者聞一多解釋,「顧菟」為蟾蜍,並考證「玉兔搗藥」實由「蟾蜍搗藥」中演變而來。

東漢嘉祥宋山小祠堂西壁拓片(局部),已有玉兔(左)和蟾蜍(右)搗藥的形象。現藏於台灣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不死之藥與千歲白兔

為祈求健康長壽,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的民眾有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祭月的習俗。明代貢生陸啟泓(1590─1648年)《北京歲華記》稱:「中秋,人家各置月宮符像,陳供瓜果於庭,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符上兔如人立」。而這個月宮符像又稱為「月光碼兒」(亦稱月光紙或月光符),是一種木板印刷的菩薩造像,或是手繪方式,上面畫有佛教月光遍照菩薩(藥師如來佛之部屬),或是道教月神「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

此外,亦繪有玉皇大帝、風雨雷電諸神,嫦娥及侍女、財神等佛道諸神的月光碼兒,然而儘管主神各不相同,但配屬執杵搗藥玉兔的形象則相對固定。 晚明北直隸獻縣(今河北省滄州市獻縣)文人紀坤(1570─1642年)《戲題》詩小序謂:「京師(今北京市)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此為最早關於兔兒爺的文獻記載。北京民俗博物館館員關昕解釋,由於孩童非常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當成年人在中秋節進行祭月習俗時,小孩子隨之仿效,自製了祭月用的兔子造像,因而產生了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並兼有兒童玩具的功能。當祭月儀式結束,「月光碼兒」通常會跟著其他祭祀之物一併焚燒,而「兔兒爺」是唯一能被保留下來的物品。

兔兒爺信仰裡隱含的是對古人對月亮的崇拜之情。(新華社)

現代文學中的兔兒爺

隨著時代演進,許多傳統習俗被人們所遺忘或被廢棄,加上近代物質豐富之後,泥塑兔兒爺對兒童也不再那麼具有吸引力。那麼,我們今天還可以從哪裡看到「兔兒爺」呢?其實很多相聲段子裡都有關於兔兒爺的故事,比如《開粥廠》裡八月十五中秋節,要給百姓「三台月宮碼」,上面就畫著兔兒爺;《拴娃娃》裡一連串的俏皮話:「兔爺沾金,崩臉兒了;兔爺拍胸口,滿空了;兔爺折跟鬥,窩犄角了;兔爺過河,一灘泥了;兔爺上攤,賣了;兔爺……。」

已故作家老舍(1899─1966年)在其作品《四世同堂》就有對「兔兒爺」的描述:

小兔兒的確作得細緻:粉臉是那麼光潤,眉眼是那麼清秀,就是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也沒法不象小孩子那樣的喜愛它。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的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兒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
兔兒爺信仰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成為北京特有的民俗工藝,令人唏噓。(許陳品/多維新聞)

而書中祁老爺子在中秋節前夕到街上給孫子小順兒、孫女妞子買兩個「兔兒爺」,面對日軍佔領北平後,過中秋節的氣氛冷清許多,他心中不免感慨許多;當小販向祁老爺子抱怨:「要照這麼下去,我這點手藝非絕了根兒不可!……您看哪,今年我的貨要是都賣不出去,明年我還傻瓜似的預備嗎?不會!要是幾年下去,這行手藝還不斷了根?您想是不是?」

75歲的祁老爺子已感受到日軍侵華所帶來深深的「亡國慘」,化作心中的抑鬱與哀傷,更想到自己的「棺材恐怕是要從有日本兵把守著的城門中抬出去」,子孫「將要住在一個沒有兔兒爺的北平,隨著兔兒爺的消滅,許多許多可愛的、北平特有的東西,也必定絕了根」。當他把買回的兔兒爺給了孫子孫女後說:「今年玩了,明年可……」,並把後半句話咽回去了。孫子小順兒接著問:「明年怎樣?明年買更大,更大,更大的吧?」祁老爺子已經閉眼不願再說。

而隨著時代變遷,華北地區普遍的祭月習俗及中秋供兔兒爺的習俗,如今卻僅僅只是老北京的特有民俗工藝或在博物館中才能見著,難免令人有些唏噓。所幸「兔兒爺」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候選,或作為北京中秋節的形象大使,以及當代中國探月工程中的月表巡視器─玉兔月球車、與預計於2020年正式組建常駐的「天宮號」太空站,無不在提醒大家,月空中的那隻兔子,不僅存在古代傳說與習俗中,更展示於世人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