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蘇富比秋拍再出手 2億「包袱瓶」什麼來歷?
2017年台灣企業家、著名收藏家曹興誠以一隻北宋汝窰天青釉洗創下中國瓷器拍賣歷史紀錄的2.94億港幣天價,即將在10月3日到8日在香港舉行的蘇富比秋拍,曹興誠再出手,拿出一個清乾隆料胎黃地畫琺瑯鳳舞牡丹包袱瓶,是現存有少數私人收藏且保存良好的清代宮廷藝術品中的珍寶,有望再創下2億港幣的拍賣高價。
8月28日香港蘇富比舉行2019年秋季拍賣預覽,領銜拍品為清代乾隆年間的料胎黃地畫琺琅鳳舞牡丹包袱瓶,這個黃色包袱狀的瓶子高共18公分,頸部繫上粉紅色的帶子,鳳凰飛翔和牡丹綻放在瓶身上,有雍容華貴之感,並落有乾隆四年的字樣。拍賣行以它歷年的拍賣紀錄,預測成交價將會超過港幣2億。
恭親王奕訢府藏 幾經易手
由於料胎畫(御製玻璃)琺琅器製作繁複,加上做工複雜,因此一般都做成小型的,因此這款精美的大件包袱瓶非常難得,是同類型中現存有最大的瓶器,即使在北京或台北故宮的料胎收藏都無法與此匹敵。根據專家推斷,應是清代紫禁城御作坊的巧匠才能出產的作品。而從上面的鳳凰、牡丹等圖案可以推斷原先目的可能是乾隆為皇后製作的,但後來成為恭親王奕訢的收藏。
包袱瓶從恭親王府中流出,成為中德混血收藏家巴爾(A.W. Bahr)的藏品,後來則被20世紀美國著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白納德夫婦(Paul and Helen Bernat)收藏。後來包袱瓶再出現,則是在1988年於香港蘇富比的拍賣場上被香港商人劉鑾雄買下。2000年劉鑾雄再售出包袱瓶,台灣企業家曹興誠以2400萬港幣購入,若此次以外界預期的2億元落槌,代表這個藝術品價值將翻了10倍的價格。
包袱形狀 見證清代與日本交流
這個包袱瓶除了大之外,畫琺瑯的彩繪更是其價值所在。畫琺瑯是清代獨具的彩繪工藝,康熙時期創燒,在雍正乾隆時期成熟。當中以瓷胎和銅胎最為多見,料胎(玻璃)器物則少有。玻璃器在中國歷史發展的巔峰就在清代,此外顏色多為五彩斑斕,在乾隆時期為顛峰。
此外,包袱瓶的形狀也是一個時代交流的見證。這樣造型的器物見證了清代皇室和日本交流。因此,在清代宮廷藏品中也可以看到包袱造型的日本漆器,或是模仿日本傳統包袱風呂敷的造型。在清代雍正和乾隆時期,因為「包袱」有「包福」的吉祥諧音,因此包袱形狀的器具曾經蔚為流行。今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此款牡丹瓶能否再創下高價,讓其能重現在清代的風光,外界都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