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紀錄片揭中美文化差異 奧巴馬疑諷特朗普「逆全球化」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温之際,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與妻子旗下製片公司的首部紀錄片《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日前正式在Netflix上架,隨即獲得一致好評。這部紀錄片講述中國富豪在美國開工廠的經歷,以及中國式的企業管理與美國文化習慣的碰撞和衝突。
除此之外,不少外媒評論還指出,該片是奧巴馬對現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擊。
《美國工廠》:中國企業讓倒閉工廠「重獲新生」?
據報道,紀錄片《美國工廠》今年年初在美國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首映後,獲得一致好評,並獲得紀錄片單元最佳導演獎。加拿大權威電影雜誌《Cinema Scope》認為,這是近十年來最引人入勝的紀錄片。爛番茄的觀眾評分顯示,推薦指數高達95%。
影片的背景在美國工業中心俄亥俄州代頓市,故事主軸圍繞在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俄亥俄州的老工廠在2008年關閉,6年後被中國玻璃生產商福耀接手。影片主角是為數千名當年在俄亥俄州因經濟衰退而失去工作的車廠工人,他們當中一部分人後來被福耀僱用,在原先關閉的工廠改為生產汽車玻璃。
據悉,福耀玻璃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供應商,也是美國多家汽車巨頭的供貨商。而曾經因汽車製造業一度興旺發達的代頓市,則因為通用汽車的搬離陷入困頓,成為美國「鏽帶」(Rust Belt)傳統製造業衰敗的一個縮影。
中美企業文化管理的衝突與矛盾
在影片中,福耀在美國接收倒閉工廠,原被視為促進當地就業的轉機。惟當地人卻逐漸發現,新工廠的中國式管理和美國文化和傳統習慣格格不入。有工人質疑工廠原料、員工權益保障、衛生環境是否達標、公司是否按照美式監督和標準來經營等等問題,使得這個一度幫助美國把流失的製造業帶回本土的中國公司陷入僵局。
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工廠》的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說,美國工人無法理解中國工人為什麼能忍受長時間的機械化勞作,不顧風險和勞累,那是因為他們不明白中國工人的生活處在上升期。和他們的父輩相比,中國工人的生活和收入在穩步提升,他們覺得未來有希望,因此能忍受繁重的勞作。
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能賺多少錢,而是這將如何改變美國人對中國人以及中國的看法。」
同樣,中國工人無法理解美國工人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有工作有收入還要搞工會鬧事,為什麼每天八小時工作,30分鐘午餐時間、外加兩個15分鐘休息依然不滿意。導演認為,那是因為美國工人跌出中產階級之後,再回到中產階級的希望渺茫。
而在影片中後半部分,工廠中的美國人和中國人開始更頻繁地互動、交流,嘗試相互溝通和理解。在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和各方的支持協助下,福耀代頓工廠慢慢走入正規,似乎探索出一條新的國際合作路徑。
但到了影片最後數分鐘,導演又埋下了一處伏筆,令觀眾看到自動化趨勢的到來對工人利益可能造成的影響,預示著自動化裝備將成為最大的替代者。
奧巴馬向特朗普「拆台」?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工廠》在Netflix上架的時間正值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温之際。多家外媒認為,在特朗普不斷推崇「美國優先」的背景下,這個講述中美「攜手並進」的故事更顯得意味深長。
奧巴馬在受訪時曾表示,《美國工廠》抓住了文化的碰撞,用一種人們熟悉的方式講述在全球化面前的適應過程,被外界解讀為「對特朗普『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擊。」
彭博社日前則刊文稱,奧巴馬支持的這部電影對美中之間的競爭有著清醒的認識,認為該片對於特普朗關於貿易戰「容易打贏」的說辭,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相反觀點。彭博社稱,影片清楚地表明,全球經濟正面臨一場大變革,中美若因關税等爭議而雙雙錯失變革的機會,恐讓兩國工人同遭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