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雨傘不只「撐香港」 撐出中國文化的一片天
日常生活中,「傘」已經是必備品,尤其以近期香港社會來說,「傘」不僅用來遮風擋雨,還可閃避異物橫飛,甚至自衛。
但曾否想過,手上握著這把傘其實大有來頭,不止作為工具,還有著儀式性用途,在古代更具個人地位象徵意義。
據了解,中國最早有「傘」的紀錄,是在西安秦始皇陵西側發現。這把「青銅大傘」被安置在一輛彩繪銅馬車上,礙於當時考古技術,這把青銅大傘的彩繪在出土後因氧化而掉落,但從復原圖仍然可以看出丰采,也足以一窺中國古代工藝的發達。
不過,你我都知曉,工藝需要時間發展,非一蹴可及。其實早在西元前六世紀周朝的洛陽考古遺跡上,就曾發掘出可用於傘上的青銅鑄具,只不過現今找不到傘的「本體」,因此還不能瞎說中國的傘早在西元前六百年就出現了。
但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傘,其實並非作為「擋雨」工具,也不是戰車的標準配備,而是指揮大將座駕的行頭,具有象徵意義。比方,根據西元前四世紀的中國古籍《周禮》,就詳細記載了國王、王后等的座駕使用的「蓋」,即車用大傘的等級,加上挖掘出土的傘,為青銅材質,更加證實「傘」在古時候已成為身份、階級的象徵。
傘的儀式感傳入民間
到了宋代,由於中國自古以赤(紅)、黃(象徵帝王)為吉色,青色則因稀有而貴。因此,宋代以後往往規定紅、黃為帝王用傘顔色,大官可用青傘等,傘的用色規範引發的尊貴觀念由此而來。
時間來到明代,整體中國經濟鼎盛,民間用傘才真正普及傳遍。甚者,有工匠開始製作油紙傘,還為了不犯忌也不用三色傘,而發展出素面題字、作畫等方式來裝點傘。
另外,屬於民間的「傘」文化也在此萌芽。像是女孩嫁人出閨房前有「出傘」的習俗,無非討個平安喜氣、開枝散葉。只不過古時紅色為帝王貴色,但如今無有犯忌的考量,出嫁新娘大多使用紅傘,象徵尊貴和圖個吉祥。此外,還有像是亡者出殯或「撿骨」時,也會撐黑傘,避免亡者靈魂受到陽光曝曬,導致魂魄飛散。
地位象徵
雖然傘是如此萬用,但正因為其中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和儀式的關係,往往在出乎預料的地方挑動到敏感的神經。此前河南汝州市委書記李全勝,被拍下出外視察時有隨從兩人為其打傘,造成內地網上一片嘩然,被批評是「階級復闢」。2014年3月,李全勝被免去書記職務,調任他處,直到2018年又因貪腐遭到調查。
「傘」對華人而言不僅是遮陽避雨的工具,還是別具意義的象徵。中國古代官員的傘越大,官職便越大,除此之外,如何打傘?誰來打傘?也成為一門學問。時至今日,在東方對於高官出訪時仍然有「隨從打傘」的刻板印象,無怪當年時任總理温家寶在抗洪出巡時自己撐傘所帶來的震撼。
皇帝出巡有黃羅蓋傘彰顯權威,官員離任亦有萬民傘顯示仁。從結婚到出殯,從統治者到平民百姓,「傘」不僅作為「撐香港」用途,其實在華人文化中還有許多特別的意義與有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