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宜稱先生」爭論的歷史緣由・一|女子稱先生者,古已有之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導讀】《山花爛漫時》熱播,張桂梅是否應稱「先生」卻引發了廣泛的爭論。有彈幕稱:先生是對男性的稱謂,稱女性為先生是對女性的不尊重。並應對照「先生大義」的說法,用「女士大義」評價她。事實上,關於「先生」是否適用於女性的爭論,不僅現在有,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引發過困惑。向前追溯,民國之際稱女性為「先生」的交際習慣是轉折的關鍵,它一方面接續着傳統中國話語中男女皆可稱「先生」的理解,另一方面開啟了近現代以來中西方話語的纏繞和博弈歷程。

本文獲《文化縱橫》授權轉載,原文標題為《很多人圍繞「女性不宜稱先生」爭執不休,卻無一人道破其歷史緣由》。

《山花爛漫時》劇照。(@山花爛漫時)
《山花爛漫時》劇照。(@山花爛漫時)

本文指出,在傳統中國的語言實踐中,「先生」概念最初的含義即「先出生」,引申有「首生」「父兄」「學士年長者」「老人教學者」之意,與性別無涉。在「先生」稱謂的使用傳統中,除「妓女」這一含義外,無論是老師、道士、醫生、占卜先生、說書先生等,皆男女通用。到民國時期,政府曾規定「民間普通稱呼則曰先生,曰君」,意在革除以往「老爺」「小姐」等以階級尊卑為區分的稱謂。在日常交際中稱女性為「先生」成為訴求男女平等的社會風潮。

作者指出,「先生」概念從「男女皆可用」轉變為「僅男性可用」,關鍵在於將「先生」定為英文「mister」的翻譯,並以喚洋名為風尚的跨國語言交際的歷史。由於對「先生」的傳統用法與英文「mister」的含義有所出入,早先國人對「mister」的翻譯並未取「先生」一詞,而是音譯。將二者直接對應起來的,是西方漢學家。隨着中西方話語的權力對比在近代不斷失衡,「先生」與「mister」互譯的觀念,逐漸取代了根植於傳統的「男女皆可用」的「先生」概念。當下對「先生」是否合適稱呼女性的爭論,反映了近代以來西方語言「侵入」後,被改造與重構的中國稱謂體系所潛藏的價值危機。‍‍

本文原載《婦女研究論叢》2024年第2期,原題為《女性何以不宜稱「先生」?——性別視域下「先生」概念在近代中國的歷史性變遷》,限於篇幅內容有所刪減,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女性何以不宜稱「先生」?——性別視域下「先生」概念在近代中國的歷史性變遷

潘若天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先生」作為現代中國稱謂體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日常社會交際中起到重要作用。頗為弔詭的是,對於這一使用頻率如此高的概念,其確切內涵卻存在巨大爭議。一方面,大眾將「先生」概念視作「男性」專有稱謂,並認為此乃不言自明的「常識」;另一方面,在一些正式場合,「先生」成為部分傑出女性的稱謂。由此常常引起社會上的軒然大波:男性天然可稱「先生」,而女性只有傑出者才有資格稱「先生」,這豈不是性別不平等的重要例證?

既有研究多從語言學角度進行探討,但對於「女性稱先生」的歷史發展脈絡卻缺乏系統梳理和研究。有鑑於此,本文意欲從概念史和性別視域出發,梳理「先生」概念傳統和近代中不同的發展路徑及其演變的內在理路,辨析近代「先生」概念在跨語際實踐中與英文「mister」之間的複雜關聯。

「女子稱先生者,古已有之」

在漢語稱謂體系中,「先生」概念的產生和發展有着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先生」概念在先秦時期就已產生「首生」「父兄」「學士年長者」「老人教學者」等核心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統計,到目前為止,「先生」概念的主要含義有:「1.始生子;2.稱父兄;3.稱年長有學問的人;4.稱老師;5.稱先祖;6.稱致仕者;7.文人學者的通稱;8.稱道士;9.舊時稱相面、卜卦、賣唱、行醫、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10.稱妓女;11.舊時稱擔任文書或管理職事的人;12.妻稱丈夫;13.一般人之間的通稱;14.用以稱地區或行業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

顯然,隨着時代遞嬗,不同的衍生含義紛紛附着在「先生」概念譜系之中。與此同時,因社會使用頻率的日益下降,部分含義逐步消解,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若從性別的視角出發則可發現,「先生」概念最初的「首生」含義,主要指時間上的先後,而非性別層面的區隔。這也是民國之際部分女性知識分子傾向於將「先生」作為自己稱謂的重要原因,「先生兩字最好,就那字義上講,就沒有什麼男女分別」。此外,除「父兄」「丈夫」之外,「先生」概念的其他含義往往也與性別無涉。

那麼,在傳統中國的語境中,是否存在女性稱「先生」的案例?這些案例是否僅是個例?它們是否能夠代表當時社會的普遍狀態?要梳理並探討上述問題,就不得不以「先生」概念下列含義為中心,系統梳理中國女性稱「先生」的案例及其產生的歷史情境。

(1) 老師

傳統「先生」概念的主要含義之一為「老師」。稱男性老師為「先生」的例子茲不贅述。而稱女性老師為「先生」存在諸多史例。如《新唐書》記載宋若昭事跡:

穆宗以若昭尤通練,拜尚宮,嗣若莘所職。歷憲、穆、敬三朝,皆呼先生,后妃與諸王、主率以師禮見。

宋若昭乃唐代宋廷芬之女,唐憲宗、穆宗、敬宗皆稱之為「先生」。顯然,女性是否可被稱為「先生」,在此案例中與性別身份並無關聯。

在明清時期的鄉村還存在一些女塾師,人們往往以「女先生」稱之。從此例可知,稱女性教師為「先生」並非上層社會的個例,在鄉土社會的人際交往實踐中也是廣泛存在的。人們往往使用「先生」「女先生」「姓氏+先生」稱呼女性教師。

(2) 醫生

「先生」在部分方言中是醫生的稱呼。宋人周守忠在《歷代名醫蒙求》中記錄了一位被鄉人稱為「女先生」的女醫生:

相妻方氏,明識人也,亦精幼科。……計所全活,歲不下千人,遂致道路嘖嘖,有「女先生勝男先生」之稱。

這一則史料中稱男醫生為「男先生」,稱女醫生為「女先生」。它主要反映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先生」作為醫生稱謂,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並未考慮性別因素;其二,「性別+先生」的稱謂模式男女皆可使用。

自宋至近代,中國社會一直存在稱呼女性醫生為「女先生」「先生」的情況。

(3) 道士

以「先生」稱道士,早在東晉之際就已存在。道教典籍稱:「先生位重,不可妄稱,鬼神不承奉,以天考考人。夫先生者,道士也。」而道士稱「先生」者,同樣無性別之分。

即使在近代社會,依然存在會道門組織中的女性稱「先生」的案例。例如,在一貫道中,「未敬禮前,不算正式入道,直稱其名。敬禮後,不論男女均稱先生」。

(4) 算命先生、占卜先生

稱呼以算命、占卜為業者為「先生」,源流甚久。女性占卜者稱「先生」的案例也並不少。例如,《西遊記》中描繪孫悟空占算的場景:「你看他手裏不住的搖,口裏不住的念道:『周易文王、孔子聖人、桃花女先生、鬼谷子先生。』」其中的「桃花女先生」即指桃花女。

直至改革開放後,還存在以「女先生」指代女性算命、占卜者的情況。稱占卜者為「先生」同樣不存在性別區分。

(5) 女說書、女彈詞

舊時對於評彈藝人,俗稱「說書先生」,對於女說書、女彈詞,亦稱「先生」或「女先生」。《紅樓夢》中有:「女先兒回說:『倒有一段新書,是殘唐五代的故事。』」其中的「女先兒」即是「女先生」。此類稱謂在晚清之際更為普遍。

(6) 妓女

稱妓女為「先生」的用法常見於晚清民國時期的文獻。《字林滬報》在1893年有報道稱:

至於歌妓則公然稱之曰先生,而狎客之媚妓者,又不第以先生目之,而竟稱之曰某翁。

直至民國之際,此風依然存續。據民國報人包天笑稱:「堂子裏他們決不以稱女人先生為特異。因為他們的制度,也是稱女人為先生的,又分出什麼大先生、小先生、尖先生之類。」

上述「先生」概念的諸多含義,除「妓女」這一含義外,無論是老師、道士、醫生、占卜先生、說書先生等,皆男女通用。那麼,是否存在將「先生」視作男性專屬物的例證?答案是肯定的。筆者耳目所及,有下列兩例較為典型。

其一,南宋時期秦檜之妻王氏自稱「沖真先生」,王佐駁之曰:「妾婦安得此稱!」王佐因秦檜之妻的性別身份,對她是否有資格稱「先生」表示強烈質疑。但關鍵問題是,王氏的「沖真先生」乃皇帝親自頒賜的「道冠師號」。如前文所述,宋代政府還有賜予女道士「虛無自然先生」道號的記載。質而言之,性別並非政府賜予「××先生」稱號最核心因素。王氏最終被剝奪「沖真先生」之號,南宋初年的高層政治鬥爭或許比性別身份更為關鍵。

其二,晚清之際,「湖上稚雲」在《書說書女先生合傳後》一文中稱:「蓋先之雲者,長老之稱也;生之雲者,男子之謂也。」此處強調「先生」之「生」,乃男性之義,由此視「先生」概念為男性獨有的稱謂。不過,此文敘述的主體就是被稱作「女先生」的女性說書人!

以上兩例皆反映了一個核心問題:儘管部分士人強調女性不能稱「先生」,但這恰恰又證實了古代社會存在女性稱「先生」的具體實踐。

綜上可知,傳統中國的語言實踐中,「先生」概念並非男性獨享的話語空間,它在性別層面具有廣泛的包容性。特別是在老師、醫生、道士、占卜者、說書人等職業中,無論男女,皆可使用「先生」之稱。毋需否認,由於古代社會中老師、醫生、道士等職業,男性從業比例高,在浩瀚無垠的古代文獻中,留存下大量男性稱「先生」的案例,部分士人或由此產生「妾婦安得此稱」的錯覺,試圖強行將「先生」和「男性」之間建立起關聯。不過,這一認知並不符合歷史實際,更未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並付諸具體的語言實踐。進而言之,在古代中國,男女兩性身處不同的公私空間,也相應存在不同的社會規範和話語場域,女性稱「先生」或許在部分職業領域或私人空間廣泛使用,不過一旦進入公共話語空間,它在某種程度上給「約定俗成」的語言慣習帶來衝擊與威脅,這或許正是女性稱「先生」引起部分士人不滿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