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祝「安康」不祝「快樂」? 興起早於屈原投江 自古喜氣洋洋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今日端午佳節,不少人在祝福親朋好友時會發「端午安康」,似乎「祝安康而不祝快樂」已約定俗成,還有社交平台將這一俗成稱之為「國學」。
對此,上海官方網絡闢謠平台發布文章表示,這一說法並非國學,不論祝安康還是祝快樂都可以。

上海辟謠平台追溯發現,所謂「端午節只能祝安康不能祝快樂」的說法大約在10年前就已出現,出自一篇內地自媒體文章,稱「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介紹,「端午節是個悲傷的日子,因為屈原、伍子胥、曹娥都投了江,所以這一天只能說安康,不能說快樂」。

網絡自媒體文章稱,端午節是悲傷的節日所以只祝安康,不祝快樂。(上海闢謠平台)

但這一說法完全與歷史相悖,端午節的興起早於屈原投江。另一方面,「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大概率是自媒體捏造人物,查無此人。

聞一多在《端午考》《端午節歷史教育》中提到,吳越地區的先民以龍為圖騰,每年在端午這天,進行盛大的圖騰祭祀,這一習俗慢慢演變為賽龍舟。端午節最初是民間崇拜,而非紀念屈原等人。所謂紀念屈原投江,只是後來附加內容。

廣東佛山端午龍舟巡遊。(視覺中國)

所謂的「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沒有任何正規媒體對其進行採訪,也沒有對應的人員主動確認該身份及相關言論。相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等「查有此人」的專家學者,紛紛通過社交平台、正規媒體等發聲,指出「端午節只能祝安康不能祝快樂」的說法不對。

但闢謠不如謠言快,近些年「端午只能祝安康」的說法又穿鑿附會了更多理由。如端午喝雄黃酒、佩香囊、掛菖蒲艾草等是為辟邪除穢,所以要祝「安康」。

端午節包糉子。(視覺中國)

不過從文獻看,雖然很多端午民俗確實是為了祈求平安健康,但並沒有說古人在端午節只祝安康不祝快樂。而且可以確定的是,古代的端午節洋溢著節日的喜悅氛圍。

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三殿宴群臣並序》寫到「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表達了節日里朝堂之上的歡愉氛圍。

再如,陸遊在《乙卯重五詩》里寫:「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首詩展示了端午的各種民俗,也傳遞了作者「一笑向杯盤」的喜悅之情。

以及敦煌研究院官方微信多次介紹敦煌壁畫與文獻里的端午節,涉及操舟弄潮、糉糕入口、互贈團扇、飲酒聞香、登高滑沙、佩戴彩繩等眾多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

敦煌出土的《端午相迎書》《賀端午獻物狀》等文獻里,更是談到人們端午相約、歡聚慶飲的生活習慣。《端午相迎書》寫道:「喜逢嘉節,端午良辰,獻續同歡,傳自荊楚,但慚羈泊,何可申懷,空備團糉,幸請光臨。請奉狀不宜。」 《賀端午獻物狀》寫道:「酒伍甕,麨叄碩。佑伏以蕤賓令節,端午良辰,輒申續壽之儀,用賀延長之慶。前件微甚少,謹充獻賀之禮,塵瀆威嚴,伏增戰懼,伏乞特賜容納,俯聽處分。牒件狀如前,謹牒。」

2024年6月10日,福州,端午節民俗表演。(視覺中國)

種種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在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及祈求健康平安外,也會歡聚、出遊、行樂。所以,端午假期,不論是祝安康還是祝快樂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