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距今750年 世上最古老三角糉是甜或鹹 古人最愛食邊款?

撰文:盛昀
出版:更新:

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糉出土於1988年考古發掘的一座南宋時期的墓葬,距今已有750年,目前藏於江西德安縣博物館。專家推測,墓主人生前應該很喜歡吃糉,故其家人將兩個糉放在棺木中以表哀思。

端午已至,又到了吃糉的時節,你會選擇鹹糉還是甜糉?七百多年前的宋朝人又喜歡吃哪一種口味呢?

端午食糉的風俗幾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央視新聞)

端午食糉的風俗盛行,而在江西德安縣博物館,就珍藏了一對南宋古墓出土的糉,距今已有750年。據介紹,兩個糉長6厘米、寬3厘米,外皮為糉葉,再用天然蘆葦葉麻線綑紮,與現今常吃的三角糉類似。

世界上最早的實物三角糉。(央視新聞)

這對糉究竟是甜是鹹?

經專家鑑定,這兩個糉是目前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實物三角糉,且保存相當完好,是研究兩宋時期的飲食以及民俗的可貴資料,同時也印證了端午食糉的風俗幾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至於這對糉究竟是甜是鹹,因為一旦打開就無法復原,所以無人知道糉內餡料,博物館只能將糉放在透明的長方形盒內供大家欣賞。

這對糉被放在透明盒内以供參觀。(央視新聞)

糉用以表哀思

這對糉出土於1988年考古發掘的一座南宋時期墓葬。據墓碑文字記載,墓主周氏是寧國府通判國史溪園先生周應合之女,今江西九江市武寧縣人,葬於公元1274年。糉出土時,墓主人周氏右手持一枝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則繫着這兩個糉。

專家推測,墓主人生前應該很喜歡吃糉,但尚未等到公元1274年的端午就已經離開人世,其家人便將兩個糉放在棺木中,因為糉在古時有哀悼的寓意,兩個糉成雙成對也象徵吉祥如意。

糉在古時也有哀悼的寓意。(央視新聞)

古代的糉也有多種口味?

在古時,糉又有「角黍」之稱,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端午節就有向着「糉子節」發展的趨勢。而到了宋朝,糉的口味就變得更加多元化。

蘇軾蘇東坡曾提到水果糉:「不獨盤中見盧橘 ,時於粽裏得楊梅。」北宋張耒還提到過一種冰鎮的糉:「水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除了這些獨具特色的糉外,柿乾、銀杏、赤豆等在宋朝也被廣泛用於做糉的餡料,但幾乎看不到以肉入糉的記載;明朝以後,鹹糉、肉糉才開始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