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果真「一將功成萬骨枯」?調查:獨行俠、英雄主義不及「它」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是英國詩人鄧約翰(John Donne)的名言。人類是為社交而生的動物,跟其他物種真正的差別不是推理能力,而是社交技巧。《社交天性》指出,人類大腦原廠設定是「社會型器官」,天生就是要建立社會連結並加以維持。
有趣的是,雖然大腦愛社交,但你可能聽過一個詞彙「社交恐懼」,也就是想到要跟人群互動,就開始煩惱,到時候要穿甚麼、說話冷場怎麼辦、我會不會出糗?還困擾到沒辦法專心工作,甚至萌生找藉口不要出席的念頭。
《大腦修復術》提到,有社交恐懼的人佔總人口5%。也就是說,每20個人就有一個人對社交有恐懼的情緒,常見於青少年和年輕族群,女性比例高於男性。
相關文章:公營機構內部競爭少 同事易變朋友?網民意見不一 有人呼別天真
社交恐懼往往是後天造成,非原廠設定
為甚麼人會如此在意他人看法,影響到自己的情緒,甚至讓我們放棄和其他人來往的機會?
答案是,跟其他具有社交習性的物種相比,人類的大腦迴路已經演化出專門負責處理人際連結、合作、預測他人行為的功能,幫助我們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大腦百科》中提到,人類大腦最明顯的特質之一,就是新皮質的比例相當高,這是相對新演化出來的部分。我們思考工作如何進行、排定會議、見客戶時談笑風生、達到業績時高興不已,這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前額葉皮質(即環繞在額葉周邊的新皮質)在運作,負責有意識地思考、情緒反應和訂定計劃。新皮質之所以如此發達,可能與人類越來越需要緊密的團體生活有關。
如今生活中離不開人際網絡,頻繁的社交所帶來的心理負擔,往往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後天環境所致。《大腦修復術》將社交恐懼分為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若直系親屬中有人對社交感到恐懼,那麼你社交恐懼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更常的因素是後天環境,例如在成長過程中曾有特殊經歷,導致身處多人場合時,總會不由自主焦慮,或者過去的受挫經驗,使人畏懼社交。
職場上有好朋友的人,敬業程度高7倍
對應到職場上,大腦的社交天性也會讓我們尋求友誼。多數成年人有1/4的時間花在職場,代表大腦的社會動機也會在工作時出現。也就是說,即使在工作的時候,我們還是渴望與人連結。畢竟人類在群體中的角色,就像神經元之於大腦一樣,神經元必須為大腦建立新通路,才能保持健康;人類也必須建立人際關係,才能在群體中生活,不管在家庭、職場或社會都是如此。
《社交天性》便提出,增進幸福感最容易的方式,可能不是賺更多錢、升遷到更高的位置,而是增加生活中的人際社交。如果抱持着「我是來上班,不是來交朋友的」、「上班好同事,下班不認識」,也許反而是工作缺乏幸福感的原因。
而且,良好的社交互動,不僅能提升個人幸福感,還能提高生產力。從大腦配置角度來看,對社會痛苦與快樂的關注,是大腦的核心特徵。《領導力腦科學》引用美國市場公司蓋洛普(Gallup)調查,工作表現卓越的關鍵因子竟然是「友誼」,在工作場合有好朋友的人,敬業程度會高出7倍。友誼給工作帶來的快樂和生產力提升,似乎不下於升遷和報酬。
因此,神經領導力研究院(Neuroleadership Institue)的聯合創辦人大衛.洛克(David Rock)過去10年都在說服企業,「社會性」對職場很重要,對生產力的益處顯而易見。就好比公司團隊籌備一場大型活動,從主題企劃、聯絡嘉賓、現場執行等大小細節,不可能全交給一個人獨立完成,必須由團隊分工。這代表再聰明積極的人,如果不能跟其他人建立連結,在工作上也很難成事。
因此,如同哈佛大學生物學兼數學教授馬汀.諾瓦克(Martin Nowak)說的,「我們以為演化是狗咬狗的生存競爭,其實合作才是演化的動力。」
相關文章:你做人有分寸嗎?10件事看清你為人 事情能用錢解決就別打人情牌
晉升為領導者之後,連結的重要性有增無減
甚至於,當你從團隊中晉升成為主管或領導者,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有增無減。
「成功是一條寂寞的道路,只要我夠強,爬到最高的位置,就可以不必管別人怎麼想。」獨行俠的思維,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並不成立。
《領導力腦科學》指出,大腦是天生的合作高手,擅長建立社交情感。領導者位在組織中心地位,就必須更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社會行為,想辦法加深組織內的人際關係。研究證實,領導關係的神經活動彼此同步的程度會超越非領導關係,這種同步活動對於組織來說有正面作用,畢竟團隊的高忠誠度會帶來團結。
此外,模仿是大腦與生俱來的功能,直接影響生活中各種學習發展和群體同化。職場上許多人會無意識模仿領導者的行為,包括姿態、肢體語言和思維等。所以身為領導者,最好不要讓自己跟周遭人事物格格不入,或抱着敵我意識、激烈競爭心態,培養組內合作、相互依存的氛圍,會是鞏固領導力的關鍵。
而懂得運用腦科學來進行說服的領導者,向員工傳遞訊息時,往往能收到更好成果。舉例來說,大腦喜歡明確具體的指引,與其說:「我們今年業績一定要成長!」,不如說:「今年目標是業績提升5%,才能追上競爭對手。」
此外,即使狀況再十萬火急,都要讓員工或合作夥伴感受到,他們擁有自主與選擇權,不是逼不得已只能這樣做。原因是人在面臨險境的時候,杏仁核過度受到刺激,可能會產生恐懼、焦慮和攻擊性等情緒,進而影響判斷和行動,造成負面後果。與其說:「你只能拿下訂單,別無選擇。」不如換個說法,「我們有2條路走:第一,維持原狀,業績持續低落;第二,立刻行動,從現在開始打敗對手。」
進行職場溝通時,只要改變說法,運用同理心,久而久之左右腦會趨於同步,增加對話雙方的神經共鳴,讓資訊從這一個人的大腦,準確傳遞到另一個人的大腦,一旦訊息被正確送出與接收,就能讓合作更順暢。
【延伸閱讀,更多職場人際關係建議】
心理測驗|新一年別再犯眾憎 選一隻顏色 看你甚麼情況下易失言
同事|「祝你好運」也不該說?8句話似是無害 高EQ人士卻絕不說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