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搵工|怎增往外國闖機會?除移民、留學 過來人解答3大迷思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海外求職是許多人心生嚮往的選項職涯當中的潛在選項,但海外工作機會如何找?國外工作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一定要有國外留學經驗才比較有機會在海外工作嗎?英國、美國、日本,僱主分別重視甚麼?即使沒有海外經驗,透過以下方法,你也可以開啟海外職涯。

「我從小就對國外有嚮往,希望能在不同文化圈生活。」現在在矽谷科技公司擔任資深工程師的謝宗廷表示,自己從小就懷着異國夢,希望能在不同國家長住至少 2-3 年,體驗不同文化。

相關文章:移民英國港人分享7點搵工心得 提醒1樣嘢勿做錯 網民讚:超實用

+5

謝宗廷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畢業後申請外商工作,再轉唸外國 MBA,也許就能達成國外工作的目標。可惜他卻一直沒申請上理想職位,當時有朋友邀請他創業,創業過程中學會寫軟件,不過創業計劃一年後宣告失敗。 此時,他又回到原點:想出國、沒存款,加上業界經驗也比別人少,該怎麼辦?

他問了自己一個關鍵問題,走商業管理或當工程師,哪個比較有機會出國?在寫下優劣後,決定改行當軟件工程師。後來他抽中英國工作假期簽證,出發前,在台灣就準備好履歷、接受超過 10 通電話訪問;到了英國,當同期類似背景的朋友還在找工作時,他已經成功在英國落腳。

「過去在學時常參加職涯講座,但是分享者通常都非常厲害,一畢業就到麥肯錫工作,或到史丹佛唸書,經驗很難被一般人複製。」在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謝宗廷表示,他當初想出國工作,也有去旁聽或觀察其海外工作者的分享,發現這些方法都不適合自己。

相關文章:搵工|LinkedIn預測本年5大職場趨勢 打工仔除在家工作還有要求

+14

他藉由自己的經驗分享,成立Facebook社團「台灣工程師在英國」、舉辦講座,協助有志於海外工作、但不知如何着手的人,跨出海外工作第一步。 也將過去成功輔導不同行業海外工作的經驗,今年出版《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歸結出以下海外工作的迷思,以及求職做法:

迷思一:頂大名校或留過學才受國外僱主青睞?

在外人眼裏,謝宗廷是台大畢業,學歷已相當亮眼。但他坦言,國外僱主未必知道台灣大學的排名,台灣的學歷未必能成為加分條件。也有不少人認為出國「補學歷」是海外工作的方法之一,但對於已經有正職工作的人,不僅要中斷職涯、還要籌措資金、下班後花大量心力進修,但這些方法無法保證你能在國外工作。求職者更需要思考的是,留學之後的下一步是甚麼?如果是希望取得簽證、在國外工作,只有留學一個方法?

謝宗廷說, 由於不同國家,僱主重視的東西有所不同,其中,最需要跨越的困難是「身分」問題。

美國、英國、澳洲,簽證是僱主考量的第一要務,這幾個國家簽證取得的難度又有所不同。澳洲與英國可以透過工作假期簽證,暫時在當地合法工作,只是澳洲多半是勞力密集產業,而且每半年必須轉換僱主;英國工作機會比較多元,除了年齡外也沒有其他條件限制,謝宗廷就是透過英國工作假期簽證,在沒有海外留學、國際交換的經驗下,在英國找到正職工作。

美國雖然也有提供非移民工作簽證,只是中籤機率低,而且條件愈來愈嚴格。這時留學與否,才是取得簽證的關鍵因素,多數想待在美國的人,會透過留學畢業後取得 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臨時工作簽證),依照專業,獲得一年或 2 年合法工作資格。

至於歐洲、新加坡、日本,如果你能經營求職管道、讓自己被僱主看見,就有機會核發簽證,而日本又相當重視語言能力,強化溝通能力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迷思二:海外工作要先有語言證書?

國外工作第 2 個門檻是語言能力,不少人會認為,需要透過「考證書」證明自己的語言能力。不過謝宗廷表示,考證書對於英語系國家而言,可說是「最沒效益」的事情,一個原因是,英語是全球通用的語言,使用者不一定知道有哪些檢定考、分別代表甚麼意義。

二是實際溝通最多的方式是聽跟說,僱主只要透過一通電話,就能判別你的能力,「在電話中,只要你 pardon(請對方再說一次)第二次,對方就掛電話了,代表你的語言能力沒準備好。」

當你能聽懂僱主問話、順利答題,還能閒聊活絡氣氛,就代表溝通能力沒有問題。

至於日本、法國、德國,語言在地性強,僱主通常會設下語言條件作為第一關篩選標準,常見門檻像日文檢定 N2、歐洲語系國家則是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 B2 等,因此想要到這些國家工作的求職者,就需要及早準備考試內容。

相關文章:搵工|投身10大新興行業減失業風險 不懂大數據、AI還有這些選擇

+41

迷思三:履歷漂亮、經歷豐富僱主才會挑中你?

有些海外求職者會把履歷拿去問學長姐、外商HR意見,但是有可能每個人給的建議都不一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求職管道測試,目前最多人使用的海外求職管道是 LinkedIn,好處在於LinkedIn 可以看到後台數據,方便檢驗履歷需要修正的方。

舉例來說,統計自己履歷被搜到多少次、有多少人寄信給你,如果是搜尋次數少,表示你需要加強履歷關鍵字,像是 PM 一職,要寫 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或是 project mamager(專案經理),就可以透過 LinkedIn 測試;如果是聯繫少,表示你需要加強僱主所需的技能樹。

謝宗廷表示, 海外求職其實跟「精實創業」的精神很類似,不需要一次就推出完美的產品,而是運用市場反應,快速迭代、修正產品,只是市場變成海外僱主,產品就是你本人。 重點不在於追求 offer 數量,而是透過大規模試驗,改善你的求職技巧,因此,求職者可以記錄自己是在哪一關被刷掉,履歷、電話聯繫、線上測試還是現場面試,若是都卡在履歷、電訪的階段,表示你還需要加強基本功,像是履歷的用字遣詞或口說能力;若是進入到線上測試階段,表示考驗的是專業能力。

海外求職只是第一步,謝宗廷坦言,體驗不同文化,一開始會覺得很新鮮,但過了幾年,也會開始思考能在這個國家融入到甚麼程度?如果要升遷,語言能力很吃重,需要額外花多少心力在職涯上?家人遠在台灣,年紀漸長,是否要回家照顧?

種種取捨,都需要回歸自己的選擇、思考海外工作的初衷。

「選擇的過程會給你壓力,可是如果你有能力選擇,就能有機會決定自己要待在哪裏,不會被單一職場限制住。」

相關文章:搵工|LinkedIn預測本年5大職場趨勢 打工仔除在家工作還有要求

+14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