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創科公司大嘆請人艱難 科學園CEO:數據科學家最渴市
據人力資源機構Adecco本年發佈的薪酬報告指,本地資訊科技界的發展向好,而且預料包括「軟體工程師、銷售人員、行動裝置應用程式開發人才的需求比較高」,但在本地創科及創業圈中卻不時聽聞有人才不足的狀況,教人思疑在本地尋找與創科相關工作崗位的難易。
就於上周在科學園舉辦的職業博覽所見,由會場超過100間公司提供的超過1,000個全職、兼職及實習職位中,不少職位就是軟體工程師、數據工程師及行動裝置應用程式開發人員。然而,企業提供充足機會,卻不完全代表招聘過程容易,以下是在是次博覽時向多間創科企業查詢所得的幾個原因:
人才競爭
在知名大企業與寂寂無名的科研創企工作,道理上是各有高低無分好壞,但實際上,不少年輕人還是抱着「做大好過做細」的心態尋找工作機會。以本地科企,於國內亦設有辦公室的Sensetime為例,它的高級人事行政經理陳嘉敏表示,來自「3大(中大、港大與科大)」的本地畢業生質素確是不錯,然而公司要聘用他們卻並不容易。「不少人在前來面試前,其實早已獲國內知名的科企聘用。我們公司是專於研究深度學習及視覺科技,近期其中一個極具人氣的趣味攝影應用程式,就是使用了我們公司的技術,不過大眾未必會知道。我們對人才的要求不低,對員工的待遇亦不錯,不過若從企業知名度來說,『百度』與『騰訊』等名字自然更具吸引力。」
薪酬比拼
薪酬及福利是求職者其中一個關注的要點,就如提供電子商貿解決方案的企業Viewider,在是次博覽所提供的職位,起薪點約為15,000元,並聲言「全公司不OT」;不少公司更就更高資歷及要求,提供更優厚的待遇。不過有在場企業表示,其他其他地區(尤以國內)科企有時會提供差不多高1倍的薪酬挖走人才,香港科研公司單憑「加薪」一招實難以挽留人才,「有些年輕人是為追夢而加入香港的科研公司,但追夢又豈能用來搵飯食呢?」
另一方面,有些在學時修讀電子工程及與科技相關行業的年輕人,在畢業後索性轉到其他行業工作,這是導致業界的人才流失。
工作心態
學院教授的知識未能與科研企業的工作需要涵接,是現今常見的狀況。不少科研企業皆樂意向新入職員工提供培訓,然而要在在芸芸眾多求職者中挑選合適的一個,便得從他們的心態入手。據提供3D設計及技術的公司Apostrophe’S的美術總監王郁指,求職者在面試時可以表示不懂得某些方面的知識,但卻要懂得說「但係」,即就算未能完全滿足公司要求的入職條件,也要懂得表示自己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其他的技能,看看是否能配合公司的需要。然而這句「但係」,卻是每位應徵者都懂說嗎?
對於科研企業與求職者配對的問題上,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認為這表明供、求雙方皆有充足數量,因此是一個「happy problem」。他覺得學生們很多時並不知道在校園所學得的知識是否能應用在科研的職位上,但以在本地業界以至全球都非常渴市的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一職為例,其實這是很適合修讀數學出身的同學擔任,而且如稍有經驗者,已可獲得3萬至4萬元月薪,因此他建議學生與企業雙方皆需抱有「想像空間」,並多了解彼此的需要。
雖說同為「IT行業」,亦各有各的重要,但黃克強強調創新科技(Innovation Technology)與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有不同的,並建議有志投身科研的年輕人應在科技之外再學習更多其他範疇的知識,「起碼要懂得什麼叫『會計』,知道什麼是收入、支出與balance sheet,這才能擴闊自己的機會。寫編碼程式、維修電腦等一樣是好的工作,但要知道在電腦之外,世界還有其他事情的。」不過他亦特別提醒年輕人,「能學到新知識」只是工作帶來的結果,不應是工作的原因,所以別抱持「想有人教」的心態上班,「如果要學習,也許返去學校還是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