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推智慧城市措施「不給力」? 學者評施政報告:僅比沒做為好
香港在推出八達通及出入境時使用的「e道」指模認證等設施時,都是當時領先國際的先進技術,值得港人驕傲,然而韓國、新加坡、日本等鄰近地區近年紛紛擠身「智慧城市」排行榜之列時,香港卻猶如停滯不前,不禁讓人疑惑問題出在哪兒?
特首於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有曾提及關於香港未來發展「智慧城市」的措施,並稱將投放資源在創科行業上,然而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所長梁怡教授卻批評是次報告提出的只屬基本,「這些只比沒做為好,問題是政府在這範疇欠缺長遠願景。」
施政報告有關「智慧城市」政策重點:
推動建設「空間數據共享平台」,開展策略研究
以九龍東作為試點
秉承去年的「Wi-Fi連通城市」,提供免費服務的熱點增加1,400個至18,400個,計劃到2018年增加至34,000
預留5億元,供創科局協助各部門利用科技改善服務
撥出5億元「創科生活基金」,支援服務市民生活或特殊社群的創科項目
智慧城市不是要科技帶著我們走,而是我們利用科技做什麼,從而令我們生活得變得更好。
提起智慧城市,便不免拉出「科技」和「大數據(big data)」兩個專業名詞。簡單而言,智慧城市就是收集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數據(small data),加以分析並用在制定政策和建設上,以改善市民的生活,從而令大眾可在城市生活得更健康和愉快。
梁怡教授舉例說:「單是用app知道哪裏塞車是很低層次的要求,政府應該收集路面數據,分析並改善道路設計才是治本。」他指,城市是包含了多種元素的空間,除了交通,還有市民健康、城市建築、公共空間運用等問題。「現在市面上的運動手帶能夠得知個人的身體狀況,例如心跳、血壓和運動時數等,假如政府能收集一個區域的市民數據,便可以推測該地區的市民健康指數,並考慮是否需要增加運動空間與醫療設備等,作出適當的規劃和配套。」
而要做到以上效果,社區內便需要大量的感應器(sensor),配合完善的網絡以收集大量數據訊息,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與相關機構和學者共享數據,互相配合,才能成事。
政府計劃推行的措施是對的,但只是很基本,增加了WiFi熱點和數據分享平台之後要怎樣做呢?政府就是缺乏這方面的願景(Vision)。
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及持續增加WiFi熱點、建立空間數據平台和投放資金給創科局等計劃,並打算以九龍東作為智慧城市的試點,梁教授指這些政策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仍只流於建設智慧城市的基本,卻沒有為將香港推動成為智慧城市而給予原因或作出解釋,「為什麼要建立?收集數據之後要做什麼?政府就是沒有一個願景和計劃」。
曾經,香港以普及使用八達通和過境「e道」領先國際,但鄰近城市近年忽然躍進了智慧城市的前列,而香港卻被逐漸拋離。梁教授直言,現時政府的班底均為行政人員出身,想法較急功近利,亦沒有長遠計劃,而且亦沒有學者及大眾參與。他以新加坡作比照,指該地在發展城市時,是有大學學者參與其中,就所得數據作出分析及提出相應建議;他贊同政府應先以九龍東作試點,但同時期望政府能提供更具體方案,讓學者及公眾可一同參與。
數據共享 靠立法保私隱
梁教授指,如要建設智慧城市,數據分享平台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每一項以人為本的建設均需建基在精確的數據分析之上,然而諷刺的是,現時即使是政府部門之間也沒有統一的數據分享平台,每個部門的數據格式也沒有劃一,利學者進行研究時需經多重渠道才能得到相關的數據,窒礙了研究和發展。他寄望政府在建立共享平台時應盡量簡化程序,並讓商業機構和公眾也可讀取數據及回饋意見。
惟參照外國智慧城市的做法,幾乎一街都是sensor,市民的行蹤可謂無所遁形,難免出現洩露私隠的憂慮。「數據分享是必須,但分享到什麼程度、向什麼團體分享及收集數據的方法也需要立法去保障,因為涉及私隱問題,不過政府現時亦未有開展討論。」梁教授說。
香港可以走到幾遠?香港可以行得好遠。
香港已被超越是不爭事實,但除政策不力外,也是否因為香港人接受新科技的能力已經減弱了?梁怡教授笑言:「我從未擔心過這方面,香港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快,快得滯,哈哈!」他相信只要有具領導能力的政府牽頭,官民合作,香港要急起直追並非難事。
梁教授承認在香港轉型成智慧城市時,必須會經歷「陣痛」,有行業被淘汰,部分人的飯碗難免會被打爛,但他很有信心地總結:「香港由人手工業到機械工業,由工業再轉做商業及服務業,已經經歷幾次轉變,香港人很容易便能適應和順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