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見隨便講?你信就太儍! 10句老細常用道理一聽就知係反話!

撰文:網路溫度計DailyView
出版:更新:

每到星期一,你是否也有種「為甚麼要上班」的心情?放心,你不是孤單的!有人說其實工作不累,累得是要面對一堆神經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除非你是富二代或家財萬貫,大多數人都得為五斗米折腰。

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吞忍,是廣大的打工仔們必須修練的必經之路,有時候得聽聽慣老闆的幹話,面對雷包主管同事的唬爛之術,又或者是客戶無法無天的要求,社畜的苦一言難盡,究竟職場中有哪些話,最常一秒點燃網友怒火?今天《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就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告訴你!

按圖即睇職場上有哪些令人聽到就躁底的廢話!

+28

10.

有話不要藏在心裏,有問題可跟公司反映

網友們認為「有話別藏心裏」是上層希望你做過功課再發問,但絕對別把「有話直說」照單全收,試想當老闆或客戶提出爛建議,你沒經過包裝就表達,場面絕對超尷尬,許多反映給公司的問題也會不了了之,因此許多網民認為「反映也不會有結果」、「說了老闆一定翻臉」。

9.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公司上級或高層人物,都很喜歡用這句話勉勵員工,但其實是員工努力不一定會成功,背後還有一句「也不一定會加薪」,就算成功,功勞也都是老闆的,加上年終、薪水少得可憐,還沒有加班費,讓人覺得只是這只是雞湯式安慰,因此常常被網友改成「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8.

我們都是一家人

許多網友認為,當公司開始把你當家人,就是使出人情壓力、情緒勒索的起手式,希望你「有難同當」,但在這個資本社會中,反過來檢視公司能不能有福同享,網絡上大都不看好,紛紛認為「親情厚了,薪水薄了」、「家人還談錢就傷感情了」、「家人=義工」。

相關文章:【職場廢話】能者多勞定過勞? 5大「偽.金句」扮真理實在剝削

+12

7.

失敗乃成功之母

這句話是要勉勵人不要放棄,但是用在職場上,通常人只要失敗超過三次,就會被認為是豬隊友無誤,心靈雞湯常說結果不重要,但事實上職場大家只看績效,沒人在乎你的過程。失敗或許是成功之母,但加入利益後,可就沒這麼簡單,被認為是自欺欺人。

6.

大家甘願做就要歡喜受

這句話用在感情上沒毛病,但是拿來職場用,只想讓人翻白眼,多數人工作的最低要求,就是需要實質的回報才會「甘願」,無形的付出得到快樂,只適合公益慈善家,在沒有溫飽之前,網友們甘願做的前提是「薪資袋不要瘦」。

5.

吃虧就是佔便宜

「吃苦當吃補」、「吃虧就是佔便宜」原本是要勉勵人不要計較付出,用溫和的手法面對挑戰與衝突,看似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有許多漏洞,職場上如果被誤會、牽扯利益、遭利用,你還傻傻聽信老闆的這一套嗎?就有網友反酸「那老闆怎不發個獎金吃虧一下」。

4.

年輕人要多忍耐,別衝動

便宜好用又新鮮的肝,是老闆的最愛,許多惡質的職場環境,會把員工當成即棄筷子,錢少事多把你操爆再換下一批,這時若有怨言就會被勸「別計較」、「多忍耐」,用倚老賣老的姿態堵上你的嘴,結果往往讓人身心都忍出病,賠了夫人又折兵。

相關文章:【明讚暗踩】問意見為名 假民主為實 上司10句說話原來暗藏殺機

+24

3.

能者多勞,你就多幫忙點吧!

原本是古人形容有能力的人,往往能承擔更多責任,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這句話現在已經被老闆們濫用,變成要求員工無條件付出的藉口,英雄的能者多勞是幹大事,社畜的多勞是處理雜事,讓網友直呼「能者過勞才是真理」、「明顯做很多卻領比較少」。

2.

薪水不重要,學到東西才是重點

工作不談錢,難道要談天說地?老闆們安慰人的老招,通常就是強調「錢不是重點」、「錢買不到成就感跟快樂」,但講這句話的上位者,通常存摺數字是你的好幾倍,薪水跟經驗的重要性並非二分法,但卻常被慣老闆濫用,成為壓榨員工的說法,讓許多網友很不爽。

如果錢如果不重要,那公司又為何要賺錢呢?因此網絡上許多人認為「根本洗腦話術」、「工作就是為了錢」、「工作不要跟我談夢想」。

1.

這次公司沒賺錢,大家共渡時艱

幹話中的霸主就屬「共渡時艱」最經典!常在尾牙、年終或老闆要砍獎金、減福利時聽到,希望員工有難同當,但往往卻沒有福同享,物價漲薪水卻沒漲,公司賺錢升級的只有老闆的車,你飆高的卻是肝指數,讓人怒喊「公司又不是我的」、「賺錢時有分紅嗎」、「都共體時艱幾十年了」。

尤其2020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經濟受到衝擊,多家企業都跳出來呼籲,要大家多擔待,讓這句話討論度超過其他語錄許多。

相關文章:同事人身攻擊擺明撩交嗌? 比起惡意還擊這4個圓滑應對更高招!

+14

延伸閱讀:

神回顧/圖戰必備!2020年度十大爆紅迷因主題你都看過嗎

神回顧/一等就幾hr、甚至排到明年!2020年度排爆也想擁有的東西Top 20

2021鄉民十大新年新希望出爐!其中4個跟疫情有關係

【本文由「DailyView網路溫度計」授權轉載,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