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狼是鷹也是豬? 紀實舞台劇探討地產代理行業生態
追車、搶客、為爭生意而吵罵甚至動武……在不少人眼中,地產代理就是有著這些負面印象的職業,然而真實情況真的只是這樣嗎?有本地劇團便特別以這職業為題,籌備一個紀錄式劇場,嘗試把這群地產代理抽離大眾既有的負面印象,還原成一個人,以探討他們夾雜在個人、生活與工作之間的處境。
以記錄社會現實為創作方向的本地劇團「一條褲製作」,過往曾創作出包括《1967》及《本來沒有菜園村》等社會現實為依歸的本土題材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而將於本年10月上演的《中間人》則為一種人種誌戲劇(Ethnotheatre),劇團特別選取地產代理此職業為題,發展一個圍繞著這職業的劇場故事。
想到以地產代理這行業作主題,導演胡海輝作出如此解釋:「《中間人》是一個探討『什麼是香港人』的系列創作,而由於港人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因此職業是其中一項很值得探討的事情。我們決定以地產代理為主題,源於地產業對香港經濟有很大影響,但一提起地產,我們只想到地產霸權,接受訪問的亦多是那些大發展商,而在前線工作的人接觸到的事情比我們平常的多,但卻沒有渠道發表自己的心聲。」他指社會對這行業有很多既定印象,而且通常是比較負面,不過團隊卻想探知當中真偽,亦希望藉此思考何為香港人。
以《中間人》為劇目名稱,也是有它的意義。胡海輝指,香港地產代理的生態較特別,因他們是同時代表買方與賣方,擔當著協調的工作。演員張耀斌對此亦有一番感受:「雖然平日會與他們遇上,但與他們直接交流的機會並不多。他們的工作要處理買賣雙方的需要,夾在中間,其實有很大壓力。」
為深入了解本地地產代理的工作狀況及心態,胡海輝與一眾演員曾與不同公司規模、職級及學歷及包括新晉和已離職的百多位地產代理進行訪問,並跟隨他們工作,以搜集充足資料,掌握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有關訪問除觸及入行原因與方法、日常工作狀況及行業特色等問題外,他們還會加上一條這樣的問題:
你會以什麼動物來形容自己的行業呢?
據胡海輝的分享,答案可是千奇百趣。「有人會形容自己為狼,做事夠快狠準,有人指自己是鷹,因在快狠準外還有銳利的眼光及會關注周邊發生的事情;也有人指自己如貍貓般百變,因為他們是當著中間人角色,要懂得變面以應對不同的人;有朋友則指行內總有些豬,但願意待在這行業的都是為狼的多。」演員黃育德(德德)亦補充:「有已離職的人形容自己曾是狐狸,但因這行業的形象與名聲不太正面,他感不適合自己就離開了。當然也有些人自視為獵犬,因他們會很積極地追著目標,很有拼勁的。」
劇團亦有問及受訪者是否意識到地產代理行業在社會上的負面形象,皆因在香港,許多人都覺得樓價很高,認為地產代理是地產霸權的幫凶,胡海輝實在好奇受訪者如何看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一問之下,發現不少受訪者都很有這個意識,「很有趣,有些人說他們不會主動透露自己是做經紀的,例如有一位很高級的,他說別人總以為他是教書,他也沒刻意澄清,甚至在他面見新入行的大學生,更會主動問:『有沒有跟家人說?他們知不知你做這一行?』即是背後意識到家人對此行有負面印象。」
能夠深入了解他們對自身的看法,對參演的德德來說實有得著:「這次很滿足到我的好奇心,因為有人說地產造就香港,也有人說地產造成貧富懸殊,這次資料搜集可讓我看到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其實利益很大部分都是由地產商和發展商去分,這群地產經紀只能分享到市場上很少的部分。」他們亦發現,社會容易以偏概全,卻忽略了部分地產代理亦有正面的形象,「我們曾在一地產商看一些內部的片段,有些客讚一些代理做得很好,幫到他們,但這些事不會廣泛流傳,壞的才會說,而會為爭客而打交的人,在行內其實只得十個八個。另外,由於以往規管業界的措施較少,他們又同時代表買賣雙方,因此或有暗中托價等事情出現,致令外界對他們有不好的印象。倒過來說,因為騙得多了,所以現在才有這麼多規管。」
胡海輝最後總結,這次的劇目令他們對地產代理的印象從以往的單面而偏向負面變得較立體:「那些在新盤打交的只是一少撮人,許多人在敬業樂業地工作。當然他們都想促成生意,一般銷售員都是這樣,但有些會想幫人,幫你找到樓是開心的,也不純粹只是貪錢。這又可以返回一個大議題:若政府沒有保障人基本的居住權,那就不是地產代理能處理的事,而是政府的責任。」
《中間人》
日期:10月21至23日
時間:10月21及22日,8pm
10月22及23日,3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查詢:按此
*若於下午5時仍懸掛8號風球,10月21日場次將會取消,支票觀眾可選擇觀賞替代場次(10月23日晚上8時),或獲全數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