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文化】港人愛自創英文名 是職場笑話還是有個人風格?
職場上總會遇上一些奇怪的名字:Better、Jealous、Chanel都只是其中數個例子,到底有港人為什麼會改這樣奇怪的英文名?在職場上,應該當一個「平庸」的Jane還是個「做作」的Jagatpreet呢?
有人特意取個獨特的英文名,是為了讓別人容易留下深刻印象,從事航空業的陳先生是其中一人。自中學起一直叫Ivan的他,因在一次工作培訓中與其他同事撞名,這成為他改名的導火線,「一個training group 12人,有3個都叫Ivan,次次一叫Ivan都不知怎樣回應。」為了讓其他人容易記得自己,他便把名字改成Brayden,「覺得Brandan幾好,但怕同人撞,所以自創了Brayden,反正英文名都是想獨特一點,不要周圍跟人撞。」
在外國人眼中,香港人明明有自己的中文名,為什麼又要另改一個英文名?
原因是殖民時期,英語成勢,擁有一個英文名字是優越的象徵,亦方便當時在港授課的英籍老師容易去記得學生。有些人的英文名是父母、老師、甚至是自己改的,香港大學語言學系教授Stephen Matthews指是近這十數年才興起奇怪的名字。大眾渴望創新不同,想摒棄那些老土的名字,加上對英語的認知不足,便胡亂在字典、名牌、運動員等取材。看似一塌糊塗,但久而久之,社會開始接受這些古怪名字,並視這為一種態度,他們不再在乎名字背後的意思,或語言上是否正確,這反而是在表述自己是香港人獨一無二的身分。
說起最出位的英文名,大概亦離不開數年前成為全城熱話的補習名師Never Wong。香港人自創奇怪名字的程度,奇特得有網誌novelname專門蒐羅香港各式各樣罕見的英文名,而在2千多個名字中,包括與地理有關的,如前平機會主席周一嶽的名字York,同是英國中部某城市、Wellington是紐西蘭首都;有趣怪解釋的Cleve(解:峭壁)、Sigmund(解:勝利之手);以及一些自創的名字,如在港較常見的Cherry、Apple,連藝人鄭裕玲Dodo(現名Carol)、鄭希怡Yumiko亦榜上有名。有趣的是,網誌收錄了2千多個名字中,差不多有1成的英文名是來自律師,可見這行業的人較偏愛這些有趣名字。
不過,有調查發現容易發音及普遍的名字,如James、John、Elizabeth、Mary等,在職場反而較得人歡心,甚至容易受聘用。負責該研究的心理學家指人腦傾向喜歡容易處理的資訊,相反不尋常的名字則會容易令人聯想到罪犯;亦有香港網民指同事名字太「騎呢」或是太難讀都會令人卻步。
俗語有云:「不怕生壞命,最怕改錯名。」LinkedIn亦在2011年分析了超過1億名用戶的簡介,當中擁有CEO職銜的男士通常有較短的名字,專家指名字較短的男士較有親和力,相反,女CEO的名字長一點卻能投射一個專業形象。既然我們有自由選擇自己的名字,那除了個人喜好外,或可留意一下坐擁高薪厚職的人有什麼名字,作個參考之餘甚至趁機轉轉運。
(資料來源: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