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求職實錄】巴籍女孩職場初體驗 有冇遇上種族歧視?
小時候大家都會「電視撈飯」,只是大多數人在看《Keroro軍曹》時,她在看英文台的《卡通頻道》;大家在吃椒鹽豬扒時,她在吃素菜。
她是17歲的巴基斯坦裔少女Nemra,雖說是社會上的少眾,但其實在香港出世的她與很多同齡的中學生一樣,來年要應付DSE的考試。但在早前的暑假裏,她就嘗試了「跳級」,走到本地企業的辦公室實習三星期,感受一下在「社會大學」中工作的滋味。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香港的700萬人口中有8%為少數族裔,而包括印度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等的南亞人士佔上其中的1.2%。
「我叫木練林。」雖然說起廣東話來有少許口音,但Nemra的咬字很清晰,訪問期間對記者的中文提問亦對答如流,「我在香港出世,兩、三歲就學中文,所以(中文對我來說)不難。」
儘管小時候只看西片,但Nemra指他與家人的中文水平都算不錯。她在7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姊姊跟哥哥因語文能力好,所以在找工作上並沒什麼問題:姊姊現於幼稚園當教學助理,哥哥就因興趣而當上貨車司機。但她的親戚或剛從巴基斯坦來港的朋友,卻因要從零開始學習中文,所以感到很吃力,「(他們)到升中學時才學『你、我、他』,其實是跟不上的。」最後,因中文學不成,結果只得在同鄉的公司工作。
至於仍在讀書的她又如何呢?現於中學選修商科的她,在暑假時經學校推薦參加香港融樂會的生涯規劃活動,走到本地金融企業康宏的傳訊部擔任三個星期的實習生,負責的工作包括在報章裏尋找與企業有關的報道,又要負責撰寫報告及舉行內部活動,真是中文能力弱一點都不行。不過,這方面對自小已學習中文的她來說並不成壓力,見她與同事們有傾有講,所寫的中文字亦頗工整,若硬要在她身上找一點與別不同,需要同事遷就的事,就是她因宗教原因而不得吃豬,在午飯時同事要配合一下吧!
如果你想請Nemra飲杯熱朱古力,她會不假思索地拒絕你,按下圖便知道「點解」。
問起Nemra在這段實習時間的感受,她預期地表現得很高興,亦認為這次體驗實在難忘,但有所得着的,其實還包括企業一方。談及本地企業聘用少數族裔人士的狀況,康宏社投慈善基金主席馮雪心如此說:「身處香港,很現實,大家平時都可以用兩文三語溝通,但如果你是一所本地公司,(僱員)在日常工作上的溝通難是以廣東話為主。」很多本地僱主都會有應徵者「怎也懂得說中文吧」的假設,但如若應徵者是少數族裔的話,便可能會出現「不知他們說什麼語言」或「他們是否只懂說英文」的擔憂。
馮指公司在參與是次計劃時,曾有同事自願協助Nemra與同學應付見工事宜,但因是次面試需要全中文進行,所以最後就連這位同事也不禁在問「死喇!佢哋中文好唔好?」,馮在訪問中亦補充說:「語言是溝通的渠道,但亦很容易會變成障礙。」
除中文水平外,社會對少數族裔的既定印象(如生事端、搶劫及偷竊等)亦是可能令企業在聘用他們時會卻步的原因。馮認為社會對他們有着誤解,亦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覺得他們「非我族類就曳啲」,但藉着是次實習計劃,她覺得公司可以證明,如Nemra等的少數族裔其實都只是個普通人。
Nemra的實習經歷確是珍貴,但香港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卻指有很多個案卻不是如此美好。「試過有補習社請英文老師,對方明明在WhatsApp說好了叫應徵者前往面試,甚至是可以簽合約,但當僱主一見到他們原來是少數族裔人士時,便感愕然,並說:『乜原來你係咁嘅樣?』,之後便說『已沒有空缺』,甚至連表格也不許填寫,用很多不同的藉口推搪他們。」
她稱香港現時雖有《種族歧視條例》,但投訴人需要證明僱主在撇除工作能力外,有曾因種族原因而選擇不給予面試或工作機會,而僱員及應徵者在搜證上實是有一定難度。所以張認為現時只能在公眾教育上努力,並呼籲企業要抱持較開放的態度來聘用員工,而不應單看應徵者的膚色及種族來決定是否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