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窮到燶可危及公司管理?「一招」助員工儲錢 不過未必人人肯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西捷航空(WestJet)創辦人克萊夫.貝多(Clive Beddoe)有句名言,「當你照顧好員工,他們就會照顧好你。」意思是,重視員工福利,能提升員工的歸屬感。

公司「照顧」的層面,不只是薪資與福利,還可以延伸到員工的財務狀況。英國保險公司 Aviva 今年 9 月調查 1000 名員工,發現有 20% 的員工很少研究如何理財,73% 的人對自己的財務感到焦慮。

有專家建議,企業可以幫員工開設一個儲蓄帳戶,把每個月薪水的一定比例,自動存到該帳戶裏面,建立儲蓄習慣。(Canva)

「月光族」可能從私人財務狀況升級成管理問題

《福布斯》(Forbes)在〈為甚麼組織應該關心員工的財務狀況〉(Why Organizations Should Care About Their Employees Finances)一文指出,70% 的千禧世代(1980~2000 年出生的人)都是月光族(paychek to pacheck),對這些人來說,一旦財務上出現較大變動,很有可能陷入經濟困難。

千禧世代構成目前職場的主要勞動力。試想,如果公司裏有很大比例的月光族,可能代表組織成員的財務不穩定,這些員工有可能因為財務壓力,影響工作表現。一個有財務問題的員工,可能長期焦慮、找其他工作兼職,導致生產力下降,甚至可能有道德疑慮。

這也是為甚麼,如果公司想維持效率與員工忠誠度、歸屬感,都應該提供適當協助與建議,而不是等到員工財務出問題,焦頭爛額之後,才討論是否提供援助。

幫員工開設儲蓄帳戶,協助養成理財習慣

該怎麼做呢?《HR Magazine》採訪了英國人資諮詢服務公司 Ciphr 人資長克萊爾.威廉絲(Claire Williams)建議,企業可以幫員工開設一個儲蓄帳戶(savings account),把每個月薪水的一定比例,自動存到該帳戶裏面,建立儲蓄習慣。

「對員工而言,這是一種很方便的方式,等於在不知不覺間,為重大里程碑存錢。」威廉絲說,好比緊急周轉金、旅遊基金,甚至是買房的頭期款,都有機會從這個帳戶提取。

相關文章:5種徵兆或證員工不信任公司高層!面對挫敗 Zoom CEO一招挽人心

+12

以獎勵機制改變員工傾向短期消費的心態

另外,還可以從人性不願投資、儲蓄的心理因素下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提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概念,指出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會遠高於對收益的敏感度。換句話說,因為儲蓄而無法立即使用的金錢,就像是「損失」一樣,會使人感到痛苦。

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則在《推力》討論短視近利(present bias)現象,指出人類在做出長期決策時,會高估眼前的滿足感,低估未來的需求。

企業可以開設財務思維相關課程,從行為經濟學、心理學角度,改變員工心態。或者,進一步推出獎勵策略,好比員工如果達到某種個人的儲蓄目標,公司就發出相應的激勵獎金。

當心「家父長」式的管理,可能造成反效果

當然,新決策的成敗,必須要員工願意採納。提升員工財務健康的金融科技公司 Wagestream 研究,74% 的人沒有與僱主談論過他們的財務問題。該公司影響長(chief impact officer)艾蜜莉.特蘭特(Emily Trant)說,組織推出新福利之前,首先要評估、傾聽員工的需求。重點是不要採取「家長式領導」(paternalistic leadership),強迫所有人接受這個改變。

以台灣來說,已經有強制投保的勞保機制,〈勞工保險條例〉現行的勞保費率是 12%,勞保費用負擔比例為勞工 20%、僱主 70%、政府 10%(員工支付的費用,計算公式為月投保薪資 × 12% × 20%)。也就是說,員工不見得樂意再開一個儲蓄帳戶,減少每個月可以直接動用的錢。

企業可以嘗試溝通,儲蓄帳戶與勞保的概念區別,因為勞工保險目的並不是幫員工存錢,而是一種社會保險,應對生育、傷病、死亡等重大情況下的經濟補償。

《富比士》預估,到了 2026 年,超過 50% 的僱主將提供某種形式的財務援助,而 40%的僱主,會提供緊急儲蓄機制,顯示企業的確越來越重視團隊成員的財務計劃。

【延伸閱讀,更多員工待遇建議】

領百萬年薪卻無事可做 白領怒告公司刻意架空 網民稱反應合理

+7

辭職|這樣的公司值得你賣命嗎?出現這10個狀況 無慮即走吧

+19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