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影像】長達38年曆史 尖沙嘴海防道「臨時」街市

【社區影像】長達38年曆史 尖沙嘴海防道「臨時」街市
撰文:攝影組
出版:更新:

海防道臨時街市於1978年啟用,可分為熟食及濕貨兩部分,後者有四檔由本地人經營的鮮花及蔬果檔外,其餘的一律是由印巴籍人士開設的菜檔及清真肉檔。在本地人或遊客眼中,這個街市彷似尖沙咀的一點污漬,與周邊繁華的景象格格不入;然而,在街市的另一端,卻集中了全港最具規模的清真肉檔。同一個街市,對兩種人而言有截然不同的份量。攝影:羅君豪,撰文: 吳世寧、柯詠敏

政府於1978年因安置在北京道及廣東道交界擺檔的小販,便於海防道設立臨時街市。歷史專家鄭寶鴻指,政府在戰後希望市民能自力更生,便於現時1881 Heritage對落的空地興建九龍街市,並撥出街市附近的地方給小販擺檔。鄭形容,尖沙咀當時一片荒涼,只得工人在碼頭附近的九龍倉工作(即海港城前身),街市及空地的小販檔,已是最熱鬧的地方。1960年代末,九龍街市拆卸,部分檔販則遷往海防道臨時街市,至今已「臨時」了38年。(羅君豪攝)
政府於1978年因安置在北京道及廣東道交界擺檔的小販,便於海防道設立臨時街市。歷史專家鄭寶鴻指,政府在戰後希望市民能自力更生,便於現時1881 Heritage對落的空地興建九龍街市,並撥出街市附近的地方給小販擺檔。鄭形容,尖沙咀當時一片荒涼,只得工人在碼頭附近的九龍倉工作(即海港城前身),街市及空地的小販檔,已是最熱鬧的地方。1960年代末,九龍街市拆卸,部分檔販則遷往海防道臨時街市,至今已「臨時」了38年。(羅君豪攝)
在各個肉檔工作的巴籍男士,他們一身T-Shirt牛仔褲,腳夾人字拖在不停斬肉。有的神情嚴肅,手起刀落,刀刃碰着砧板發出的鏗鏗聲響過不停。但最令人吃驚的是,他們接連將十多隻羊從貨車運送到肉檔,逐一把整隻羊垂吊在檔口旁。有途人瞥見貨車內有多達十幾只羊屍,禁不住驚叫了一聲。(羅君豪攝)
海防道臨時街市於1978年啟用,可分為熟食及濕貨兩部分,後者有四檔由本地人經營的鮮花及蔬果檔外,其餘的一律是由印巴籍人士開設的菜檔及清真肉檔。在本地人或遊客眼中,這個街市彷似尖沙咀的一點污漬,與周邊繁華的景象格格不入;然而,在街市的另一端,卻集中了全港最具規模的清真肉檔。同一個街市,對兩種人而言有截然不同的份量。(羅君豪攝)
來自巴基斯坦的Shoaib解釋,很多家庭已一早用電話落單,檔主會送貨到家中。Shoaib他約在十年前來港,現於油麻地做社區工作,協助附近的少數族裔。因工作關係,他較常光顧區內的清真肉檔;雖然本地各區有不少清真店舖,但規模始終不及海防道臨時街市。(羅君豪攝)
這天是回教每年最重要的「宰牲節」(Eid al-Adha),一連4天會宰殺牛及羊分給親友及窮人。每個回教家庭會購買一整隻羊,或2至7個家庭分享一頭牛。在海防道街市經營肉檔卅多年的Assif說:「單是今天,已經有60頭羊及8頭牛送來這裏,平時只有數只。」(羅君豪攝)
Shoaib形容,海防道臨時街市雖然只有三檔肉檔,但已是全港最集中的清真肉類市場,作門市銷售外,更會供應給清真餐廳。不少回教徒到清真寺祈禱後,便會到臨時街市買肉。當天肉販忙過不停,但人流並沒有想像中多。(羅君豪攝)
本地的清真肉檔只販賣牛、羊及雞,Assif說,政府在中央屠宰場特設一個地方,讓回教徒宰肉。他們宰殺的時候,僅以一刀劃過氣管、兩條動靜脈,並將所有血液排放乾淨。(羅君豪攝)
Shoaib尷尬地笑說:「這裏的肉檔大多有幾十年歷史,檔主一定會認識曾經幫襯過的客人。丈夫不希望妻子與他的朋友交談,所以婦女不會來這裏買肉,但其他地方的街市是沒有問題的。」(羅君豪攝)
在肉檔附近放有數張木椅,空閒的時候Assif 或其他員工便會坐下來休息。(羅君豪攝)
海防道街市熟食區裏面一間茶餐廳。(羅君豪攝)
「那時候尖沙咀好旺!現在一啲都唔旺了。」在尖沙咀臨時街市經營菜檔近廿年的麥華祥說。57歲的麥華祥於1980年代,便到海防道臨時街市打工。他形容,以前漢口道及廣東道一帶有較多住宅,每天忙到「做唔佛手」,生意起碼都有數百元。(羅君豪攝)
麥華祥的菜檔只有30多呎,所賣的種類僅得10款左右。當天下午,麥華祥坐在菜檔的一角,架起眼鏡,將手提電話放在桌上,左按按、右按按,玩遊戲打發時間;麥太吃過午飯後,更伏在折抬上小休一會。街市門堪羅雀,買菜的客人不過只有三四個,麥氏夫婦如此休閒,看來沒有為凋零的人流而苦惱。「我們的生意大部分都是供應給附近的餐廳,門市只佔兩成。」麥華祥說。隨即,麥太便插口道:「只做門市的話,死得啦。」(羅君豪攝)
麥華祥說:「這裏勝在租金低,我們每個月的開支只有7,000多,收入雖然不及其他街市的菜檔,但多年來都十分穩定。」(羅君豪攝)
(羅君豪攝)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