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騙後常自責 向晴軒:兩成苦主有自殺風險 籲包容接納助度難關

撰文:鄧栢良
出版:更新:

近年電騙案無日無之,損失金額龐大,以2022年首10月計算,騙案宗數逾2.2萬宗,較2021年同期約1.5萬宗急增四成多,被騙金額更高達39億元。部分受害者損失「棺材本」之餘,更背負龐大債務而被追數,最終要變賣自住樓還債。不少受害者受騙後情緒大受困擾,經常怪責自己:「累人累物,唔死都無用。」明愛向晴軒表示,過去半年涉及騙案的求助個案中,每5個求助者就有1人有自殺風險,建議受害者的親友應盡量以包容、接納及不指摘的態度對待受害者,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蔡泳詩(右)及危機輔導員黎凱婷(左)。

明愛向晴軒18288熱線於2022年4月至11月期間,共收到225宗與騙案相關的求助,每月平均有28.1宗,7月至11月平均每日有1宗,所有個案涉及的財政損失逾1.18億元,單一最大宗損失金額為1,100萬元。逾70%受害者有借貸情況,當中八成欠債涉及多於1間銀行或財務公司,部分受害者最終要變賣自主樓還債,甚至申請破產。

明愛向晴軒督導主任蔡泳詩及危機輔導員黎凱婷受訪時指,過去一年接觸不少騙案受害者,並形容他們通常不願意透露受騙經過,往往「收埋喺心入面」,但又翻覆回想事件或翻看銀行紀錄,令情緒變得波動。二人指受害者既害怕別人「笑佢蠢」,也擔心其他人不相信他的說話,故需要較多時間才能放下戒心,將真實的想法告知社工或輔導員。

受害者因受騙損失金錢,甚至欠債被追數,難免影響家人及朋友的關係,故時常感到羞愧、內疚及自責,心情自然低落,經常自怨自艾,說一些怪責自己的說話,例如:「累人累物,唔死都無用」、「好蠢,點解會咁蠢?」、「個個人都唔呃,點解揀我嚟呃?」、「自己無用啦」等。過去半年的個案中,有20%的個案經社工評估後有自殺風險,即每5個求助者就有1人有自殺風險,部分有傷害自己的行為,需要報警及召救護車處理。

明愛向晴軒去年曾舉行騙案受害者支援新聞發佈會。

蔡泳詩及黎凱婷續指,受害者致電熱線求助時,情緒有時並不穩定,社工及輔導員亦會多加注意,並先了解其遇騙經歷及肯定其感受,機構會以包容、接納及不批判的態度,提供聆聽空間,「因為好多時佢(受害者)講出嚟,已經被(家)人指摘」。

二人解釋,家人或朋友之所以指罵受害者,某程度也是替其不值及肉痛。華人家庭較不善於表達情感,以致這種感受往往演變成憤怒及指摘,令受害者受到二次傷害。部分親友擔心受害者再度受騙,甚至使用強硬手段管制其生活,例如不讓他使用社交平台或規管其資金等,導致雙方再難建立互信。

發生騙案後,要家人對受害者完全包容、接納及不指摘,是有一定難度,尤其部分個案件的親友亦飽受追數公司淋油及電話滋擾,故難以平心靜氣對待事广。但二人強調親友的支持十分重要,不少受害者的情緒能夠平復,主因是得到身邊人的諒解。當親友接納受害者遭遇不幸的現實及給予關懷,可令他們得到力量,甚至重新定義不幸事件,令他知道受騙不是自己的錯。

現時明愛向晴軒18288熱線可為受害者提供即時諮詢債務的處理方向和紓緩情緒困擾,協助渡過債務危機,並有義務律師研究如何處理債務,包括債務紓緩、債務重組或破產等。如受害者需要長期家庭關係輔導,機構也可轉介到其他社福機構。

受害者受騙後的身心反應:
情緒方面:震驚、羞愧、憤怒、無助、絕望、內疚、悲傷、抑鬱和焦慮
思想方面:無法集中精神、重覆思考被騙過程、災難化思想、質疑及責罵自己
生理方面:失眠、食慾不振、手震
行為方面:自我隔離、對人失去信任、強迫性反覆行為、自殘、自殺

騙案受害人求助熱線(由專業社工接聽):
明愛向晴軒熱線:18288
財困壓力輔導熱線:3161 0102

騙案受害者情緒受困,可以向哪些機構求助?


騙案受害者可致電明愛向晴軒熱線:18288求助,更多資料請按......

騙案受害者身心有何反應?


市民被騙後在思緒及生理等各方面都會出現負面反應,包括羞愧、憤怒、無助、內疚等等,甚至泛起輕生念頭,親友不宜苛責,並且要及早求助,更多資料請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