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機械腳助患者站立步行 提升訓練效率 一小時可行1000步

撰文:鄧栢良 蔡正邦
出版:更新:

2000年,蔡家珏因車禍導致四肢接近癱瘓,自此蔡爸一直為兒子尋找復元方法,如自製及改裝家具,讓兒子可在家做簡單的物理訓練,甚至每日扶兒子到寓所附近的行人天橋練習行路及站立,風雨不改。2019年起,家珏每周會到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接受治療,並使用先進的「外骨骼機械腳」進行步行訓練,情況有所改善。香港耀能協會物理治療師指,機械腳內設多個感應器,能夠感知患者重心轉移及發力狀況,使訓練更具效率,每次訓練1小時可行約1000多步。

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為家珏戴上機械腳裝置。(鄧栢良攝)

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經理兼註冊物理治療師廖志恆指,2019年接觸家珏時,已徹底評估家珏的體能、平衡力及「坐轉企」等能力,以便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根據報告,設計針對性訓練。他形容當時家珏身軀及右腳控制較弱,即使坐著也容易會跌,情況較同類型患者差。

廖志恆表示,家珏來到中心後仍會接受傳統手法治療及核心訓練,改善筋腱攣縮、關節僵硬等問題,他讚揚蔡爸勤力,經常為家珏拉筋、鬆關節,以及做家居訓練,有助加快治療的進度。除此之外,家珏亦會使用不同器械輔助訓練,當中值得注意的是「外骨骼機械腳」。

家珏使用機械腳,可站立行路,提升訓練效率。(蔡爸提供圖片)

「外骨骼機械腳」原為美國軍方的醫療器械,價值過百萬港元,可適用於中風、脊髓損傷、腦創傷及其他先天或後天神經肌肉疾病等行動不便的人士進行步行訓練。廖志恆指,機械腳屬先進設備,設有多個感應器,其內置程式會根據患者的程度,輔助站立及步行,治療師可因應患者的進度,使用不同模式的訓練方法。

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經理兼註冊物理治療師廖志恆。(鄧栢良攝)

廖志恆解釋,傳統步行訓練依靠治療師人手支撐患者及教授重心轉移,考慮到安全問題,一般需要3至4人協助訓練。然而過程中治療師及患者會比較費力,往往訓練十多分鐘就需要休息。廖續指,如使用機械腳的話,只需1至2名治療師就可作訓練,因機械腳能夠令患者安全及穩固地站立;其次機械腳的感應器可感知患者重心轉移及發力的狀況,適當加以輔助,故此治療師可專注觀察患者的步姿並加以調整,而患者每次訓練的時間亦可長達1個小時。廖志恆以家珏為例,如果用傳統步行訓練,每堂可能只行到數十米,但用機械腳則可步行1000多步,效率顯著提升。

廖志恆指,因意外導致傷殘的患者其實有復康潛力,治療師就是要發掘患者的潛力,並透過設計訓練去提高其自理能力。患者如缺乏物理治療,身體機能會迅速退化。他舉例指,有病人出院時需要坐輪椅,但如不做任何物理治療及運動,「一年後可能連企都企唔到,只能訓係到都唔奇」,而且也會出現筋腱攣縮、關節僵硬等後遺症。廖補充,患者如沒有相關訓練,運動量不足,心肺功能及腸道健康亦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