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七旬父陪癱兒走22年復康路 風雨不改每日天橋學行5小時

撰文:鄧栢良 蔡正邦
出版:更新:

蔡爸的兒子家珏22年前因一場車禍,導致四肢癱瘓及喪失語言能力,無法自理。自此蔡爸下半生只做一件事——陪伴兒子同行復康路。自2006年起,他每日扶著家珏在行人天橋重新學行路,風雨不改日行5小時。16年來,家珏的身體狀況雖有改善,奈何距離完全康復還有漫漫長路。年屆七旬的蔡爸,身體已不復當年,仍堅持「盡做」的心態,積極帶兒子使用機械腳作步行訓練。
今日(19日)父親節,蔡爸坦言不敢有很大的心願:「我唔會有好大嘅希望,如果你希望愈大,失敗咗你會接受唔到。」他現時只期望家珏能夠保持身體健康,以及學識開口說話表達需求,已心滿意足。

蔡爸陪伴兒子家珏同行復康路22年。(鄧栢良攝)

車禍傷及腦部 醫生打定輸數勸捐器官

2000年3月,蔡家珏收工後騎電單車回家,途中意外撞上一輛貨車,結果傷及腦部,導致四肢接近癱瘓及喪失語言能力。蔡家遭逢巨變,家珏的母親顯得六神無主,意外翌日即辭工照料兒子;蔡爸一年後亦辭去廚師一職,決心陪伴兒子。回想當初,蔡爸直言家珏的情況並不樂觀,連醫生也打定輸數,甚至勸他準備家珏的器官捐出,遺愛人間。惟蔡爸當時想給予兒子一個機會:「我解釋俾醫生聽,如果他去咗,你唔講我都會捐,可以用嚟救其他人,但佢都有生存權利,如果佢得嘅話,一定要救返佢。」

復康路漫長 兩老奔波數年耗盡家財

家珏生存下來了,但漫長的復康路並不易走,蔡爸與太太多年來不辭勞苦到處找方法,希望家珏早日復元,「人哋話有咩好,我哋就試吓。」蔡爸說,夫婦曾帶著家珏每周北上深圳做針灸和推拿按摩,又找到曾在軍區醫院任職的醫生診症。一家三口四處奔波,奈何醫療費用不菲,蔡爸早已耗盡數百萬元儲蓄及家珏的保險賠償,但蔡爸從不言悔,更表示:「如果依家可以俾400萬(令兒子痊癒),我都會問人借。」

蔡爸換上白色功夫鞋,扶起比他高、比他重的家珏,並以腳掌墊著兒子腳,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走。(鄧栢良攝)

十六年風雨不改天橋學行路 甘作「人肉拐杖」

為了全方位配合家珏做復康運動,蔡爸會自製或改裝家具,使兒子可在家中做簡單的物理訓練,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由2006年起,蔡爸更每天帶家珏到大埔中心外的行人天橋重新學站立、學行路及上落樓梯,每日行足5小時,風雨不改。訪問當日,蔡爸在天橋上如常換上白色功夫鞋,駕輕就熟扶起比他高、比他重的家珏,並以腳掌墊著兒子腳,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走,儼如化身一支「人肉拐杖」。

這些年來,父子二人走著同一條路,蔡爸也觀察到家珏的身體狀況有所改善,他指以前要用雙手抱著兒子行路,現在家珏懂得發力,自己壓力稍減,可以只用一隻手扶著;其次家珏現時能夠自己撐著欄杆站立一段時間,而手指亦能夠簡單操作智能電話。

年屆七旬體能不復當年 為兒子申請入住院舎

可是當家珏情況有所好轉,蔡爸年紀亦已漸長,他雖然不認老,惟體能確實不復當年。蔡爸坦承:「近兩年我同兒子行樓梯,上來時我有喘氣。以前可以孭佢行20步,依家只可以行10步。」直到近年,蔡爸力有不逮,才讓工人負責扶家珏到天橋散步。想到家珏的將來,蔡爸難免氣餒,並無奈道:「如果我行咗先,佢唔好彩,如果佢行先,佢好彩。依家佢咁樣,我仲擔心過佢。」語畢,蔡爸又提到已為家珏申請入住院舎,只是輪候需時,未知何時才可入住。

困境中不輕言放棄 堅持「盡做」心態

也許蔡爸天性較樂觀,兼且早年有到泰國短暫出家的經歷,他看待事情總有種淡然和豁達,在困境中不輕言放棄。輪候院舍期間,蔡爸仍堅持「盡做」的心態,說道:「問心無愧,盡我所能。我唔夠膽講照顧到佢幾耐,我個人就斷日計,今日做完,聽日訓醒再計,唔會鋪好長嘅路。」本港第五波疫情稍緩,復康機構回復正常運作,家珏現時周一至周五都要接受言語治療及物理治療,但蔡爸周末仍不時帶家珏游水,他笑指:「一有機會,我就會俾佢試。」

蔡爸悉心餵兒子進食。(鄧栢良攝)

近年蔡爸得知香港耀能協會引入「外骨骼機械腳」,相信可輔助兒子練習行路,於是自2019年起每周帶兒子由大埔前往石硤尾的香港耀能協會持續復健中心接受治療。有別於傳統的支架方式訓練,「外骨骼機械腳」訓練時更有效率及更具針對性(見另稿),蔡爸形容家珏的進展明顯:「初時佢只行到40多步,行或企都唔太得,依家由頭行到尾來回一次,還能再來一次。」蔡爸續說:「我扶佢行天橋,係做不到機械腳(的效果)。」

今日(19日)是父親節,蔡爸自言不會有很大的心願:「我唔會有好大嘅希望,如果你希望愈大,失敗咗你會接受唔到。咁樣個人心境較為開朗啲,我無乜奢求。」他指,現時只希望家珏能夠保持身體健康,以及學識開口說話表達需求,已經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