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漁船無間捕 魷魚鮫魚絕跡 港漁民:十年內港水域勢無魚可捕
曾幾何時,捕魚是香港的主要產業。不過,當小漁村蛻變成今天的金融中心以後,可有想過,香港水域正面臨無魚可捕的一天?
49歲的本地漁民盧金木,是仍然堅持凌晨出海捕魚的少數,人稱華哥的他入行捕魚30年,早已以船為家。大半生以捕魚為事業,但面對內地漁民機械式濫捕,華哥親歷整個南中國海魚獲,於過去短短一年間暴跌。
他慨嘆,若然濫捕之風不改,相信不出十年內,香港附近海域魚類將會消失。華哥坦言:「諗起都覺得好恐怖,(內地漁民)捉到嗰區水域無晒魚為止!」
撰文:邵沛琳 攝影:蔡正邦
諗起都覺得好恐怖,佢哋(內地漁民)工作模式係不停做,捉到嗰區水域無晒魚為止。
漁民生活 日出而息
入行30多年的華哥是香港漁業聯盟副主席,一家三代捕魚,一艘漁船、一個拖網,助他養大了3名子女。不過,華哥透過捕魚得到安穩生活,累積財富的故事,在十年過後,或許不能重演。
一日之計在於晨,不過,漁民卻是慣了「日出而息」。《香港01》記者陪同華哥出海,直擊本地漁民的捕魚記。漁船上四名船員,睡眼惺忪地先跟華哥打招呼,之後就繼續在船艙碌架床睡覺。他們要在日間爭取時間休息,養足精神準備通宵捕魚「大作戰」。
華哥船上有四名來自廣東湛江的伙記,他們跟隨老闆分別數年至廿多年不等。船員於簡陋的船艙生活,閒時看內地劇集、閒話家常、吸食水煙、睡網床。出海捕魚講求「快、狠、準」、但漁民要有好收穫,更需天氣配合。華哥根據經驗及知識,總結出一些定律,例如,每次颱風後魚獲都會豐富、如在海中心發現大群蜻蜓,代表該水域兩至三天後颱風將至,漁民的傳統智慧,準確度可媲美天文台。
雙手扒飯 單腳掌舵
直至下午近4時,漁船終於由香港仔避風塘向南中國海出發。此時,記者因「暈船浪」而食慾不振,但船員們已準備好晚餐,四餸一湯白飯任裝,就圍在木板上大快朵頤,漁民們都吃得痛快。
華哥是船長,負責掌舵,他的掌舵技術,相當「特別」,他是以單腳去掌舵,華哥氣定神閒地坐在木板上,雙手捧碗扒飯,享用晚餐。吃飯同時,他一直留意前方航行路線及對講機。飯後,船員在船尾準備撒網,華哥的漁船與兄長的漁船會合後,透過對講機一聲令下,船員齊叫:「好!一、二、拋」,合力將漁網及浮波撒出。
撒網後,船員紛紛回到船艙休息。約三個小時後,至晚上9時及凌晨12時,所有船員都會自動自覺起床,穿上水鞋長褲及勞工手套,準備收網工作。他們先將繩索纏着轉輪,轉輪緩緩地將漁網拉上船,船員再分類魚獲,將海產投入筲箕,當中有紅衫魚、鯧魚、牙帶、雞泡魚、蝦及蟹等。
十次出海 三次提早回航
不過,華哥指這兩次魚獲都太少,至凌晨2時許,他決定放棄第三次撒網並且回航。華哥失望地說:「如果見頭兩次太少魚獲,今次加埋可能得幾千蚊收入,十次有三次都要提早回航,都為唔到皮!」至凌晨3時半,華哥將魚獲交付予販商時,他不禁流露失望表情,並指最近魚獲每下愈況。他指出,在過去一年,每次出海,魚獲比以前少了三分一,體型較大的魷魚、鮫魚等,基本上已漸消失,在香港附近海域已近乎絕跡。他估計,若有關情況持續,不出十年之內,整個南中國海的魚群都會消失。
全香港少一個(漁民)就少一個,都沒有人肯入行,我做埋呢幾年都唔做喇!
內地漁民務求「一網打盡」
魚獲大減,華哥認為,問題的根源,是內地漁民以「滅絕式」手法捕魚所致。他指出,香港漁民一般工作12小時便回航,但內地漁船每次工作24小時或以上,務求將整個南中國海的魚兒「一網打盡」。「諗起都覺得好恐怖,佢哋(內地漁民)工作模式係不停做,捉到嗰區水域無晒魚為止,鮫魚同桶魷已經好耐冇見過!」近乎無魚可捕,漁民的捕魚手法唯有變得更加進取。香港漁民早年不會將拖網接近海床,但為勢所迫,他們也只好出動「雙拖船」,即兩隻漁船一起捕魚,盼捕獲更多海產。華哥指,相對日本捕魚兩個月,休息十個月,以達到保育狀態,內地漁民短時間內捕捉海域所有魚類,情況教人欷歔。 49歲華哥笑言,自己是行內年輕一群,目前無論是香港及內地年輕人不願入行,漁民主要為內地中年人士。他相信,本港捕魚業會後繼無人,漸踏入夕陽。「全香港少一個(漁民)就少一個,都沒有人肯入行,我做埋呢幾年都唔做喇!」
下午2時許:休息補眠
下午5時許:拋網
晚上9時許:首次收網
凌晨3時許:將魚獲交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