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丸事件2.0】童黨拍欺凌片放上網 社工:施虐者想攞威
屯門安定邨愛定商場平台淪童黨「私刑場」,繼「牛丸」事件後,再有13歲少男於同一「暗角」遭童黨毒打,更被人拍片嘲笑。同類情況近年時有發生,施虐者拍片私下傳閱,甚至放上網瘋傳,身兼屯門區議員的社工曾錦榮指出,青少年藉欺凌片段「攞威」,受虐者卻受到二次傷害,影響心智成長,「最終令佢哋唔識得如何愛人」。臨床心理學家亦指出,受虐者若缺乏適切情緒輔導,有可能扭曲個人價值觀,最終演變施虐者,傾向以暴力解決問題。
本身是社工的屯門區龍門區議員曾錦榮指出,屯門夜青現象一直存在,只是最近有兩宗欺凌事件發生後才得到關注,現時夜青外展隊比10年前少,社工人手比例上亦減少,以致更難接觸到夜青,他認為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於青少年服務上,讓社工可盡早接觸夜青,幫助他們解決家庭關係問題,或提供興趣班讓他們學習,從而由根源解決問題。
「長大後唔識得如何愛人」
對於青少年將欺凌過程拍片,曾錦榮認為此舉或是欺凌者「想威」,因青少年易受朋輩影響,拍片可讓更多人看到欺凌過程;惟片段流出後,會對受害者遭成二次傷害,特別是當身邊人看到片段後再加以指指點點,傷害會更深,長遠或阻礙其成長,「受害人或會唔敢相信人,唔識得如何愛人」。
心理學家:倘缺支援 受害人恐變施虐者
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指出,兒童及青少年在受欺凌後,會出現短期及長期影響,初時會感到悶悶不樂,出現焦慮,嚴重會有創傷後遺症、社交焦慮甚至抑鬱,相關的心理影響亦會損害身心健康,包括原因不明的頭痛、肚痛及嘔吐,亦會沾染濫藥或酗酒等行為,更有可能會自殘甚至自殺。
葉續指,如果受害人情緒一直未得到支援,長遠更會扭曲個人價值觀。他們可能擔心再次受害,以及為獲取認同感,而加入欺凌行列,「佢哋唔一定係落手嗰個,淨係企旁邊吶喊助威,默許施暴者行為」,久而久之,受害人會對暴力變得麻木,並說服自己「其實欺凌人都無負面後果」,長大後或會以暴易暴解決問題。近年網上不時流傳校園或街頭欺凌片段,葉留意到,部份人拍下施虐過程後會放上網或在朋友圈分享,加以恐嚇及威脅受害人,造成進一步傷害。
為制止欺凌行為,葉認為施襲者應從懲處中受到感化,學會同理心,明白受害人的心理感受。家長亦需以身作則,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使用強權及暴力,應循循善誘,以免下一代有樣學樣。校方應多留意學生情緒,協助他們尋找專長及興趣,並加以發展,透過贏得成功及滿足感,導向正面思維。
↓ 15歲少女遭「牛丸」及同黨毆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