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豬.豬場篇】15歲擔起豬場 老豬農堅持培育百分百港產豬

撰文:陳蕾蕾 蔡正邦
出版:更新:

清水灣道兩側林蔭樹立,偶有車輛呼嘯而過,一道不起眼的鐵皮大門埋藏在路邊,門後傳出刺鼻的氣味。推開鏽嘖斑斑鐵門,「嚄嚄」的豬啼聲隨即傳進耳邊,兩旁盡是磚石水泥搭成的矮牆,圈養數十小豬,幾縷陽光穿過屋頂抖落豬欄內,豬隻慵懶堆疊在一塊。
這座鄰近車道的豬場經營數十載,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家庭式農場,農場主人盧蔭強,在六十年代成為豬農,初入行時技術欠乏,手足無措面對豬群患病死亡,後來自學養豬,慢慢掌握技術,直言「用心照顧豬,同照顧人一樣。」

豬隻慵懶堆疊在一塊。(蔡正邦攝)

耀生農場仍保留傳統豬舍格局,磚石鐵皮便搭成數個豬欄,農場雖小卻井井有條,配種母豬獨立圈養,剛出生的幼豬室內保暖飼養。63歲的盧蔭強說,從前場內僅數隻豬,「養吓養吓越養越多」,外面的豬場跟隨時代轉變,把圍牆改裝成鐵欄,他卻指鐵欄傳病速度快,至今仍保留與父親合力建起的傳統豬舍,把數十年的歷史扎實封存在水泥矮牆內。

盧蔭強十五歲便投身養豬業。(蔡正邦攝)

家裡環境拮据 十五歲投身養豬業

盧蔭強自六十年代開始養豬,那年代周遭家家戶戶都是小規模的豬場,單是西貢便有百多戶,養豬平凡不過,「就算喺好遠嘅豬農都會識,大家一齊搞興旺嗰行業」。後來父母先後患病,家裡環境拮据,作為家中長子的他,中三便輟學,擔起照顧三名弟妹的責任。15歲的他順利成章接替父母工作,年紀輕輕入行成為全職豬農,旁人眼內盡是不解,直言「嗰陣人人都當我怪物」。

「嗰陣人人都當我怪物」
耀生農場主人盧蔭強
九十年代便開始使用美國的冷凍精液配種。(蔡正邦攝)

昔日技術欠奉 豬隻患病難產

初入行時,畜牧技術並不純熟,才十多歲的他經常「撞版」。當年飼料養豬還未盛行,養豬要向酒樓收集廚餘作為餿水,每天一大早盧先生便要起床燒柴,再把餿水倒進大鍋裡面翻煮,熱騰騰的煙氣彌漫整個廚房,煮畢餿水已汗流夾背。

蓄牧雜誌自學養豬 堅持冷凍精液配種

那個年代口蹄病在豬間爆發是常有之事,患病的豬隻容易難產、死亡率高,「以前生一竇豬唔識處理,分分鐘成竇死咗。」豬隻發病,作為豬場主人卻手足無措,意識到技術的不足,他便自學鑽研,看台灣的畜牧雜誌學習處理,「𠵱啲冇人教,全部都係自己睇書學返嚟。」90年代,行家介紹使用美國的冷凍精液配種,剛開始成功率非常低,連介紹人都摒棄這個配種方法,他卻堅信美國的監控系統,以傳真機與美國方面書信來往,「96年開始我未買過一隻豬入場,所以避左好多疾病。」

「以前生一竇豬唔識處理,分分鐘成竇死咗。」
耀生農場主人盧蔭強
(蔡正邦攝)

金融風暴豬價跌半 非洲豬瘟歷年最大危機

在科技未發展的年代,他抵擋過數場豬疫的洗禮,然而當年對豬業最大沖撃的,並非天災,而是人禍。盧先生憶述,90年代金融風暴襲港,同時泰國的冰鮮豬肉引入,豬價短時間內跌了五成,千元一擔的豬,跌至六百元。後來風暴過去,又經過了哮喘豬、豬流感等,但對於自行培養豬種的他均沒影響,反而近期鬧得熱烘烘的非洲豬瘟,他卻形容是歷年最大的危機,一旦帶菌進豬場,豬隻便全軍覆沒,「人見到都好心噏,活生生嘅豬就咁死。」

「用心照顧豬,同照顧人一樣。」
耀生農場主人盧蔭強
多年來耀生豬場只將豬隻供應予一間本地肉枱。(蔡正邦攝)

從未考慮「交牌」 豬隻僅供一家本地肉枱​

昔日豬價百多元一擔,現時若千元一擔,銀碼雖然上升,利潤實際上卻比以往低,「只係貴左十倍,但係個通漲都講緊幾十倍」。2006年政府收豬農牌照,全港200多戶養豬場一下子僅剩40多戶,附近的豬場早已不見蹤影,昔日農村換成一棟棟高尚住宅,他淡淡地道「時代不停轉變,香港係一個都市」,然而他卻從未想過「交牌」,指現時已慢慢掌握技術,轉眼間又做了十多個年頭,「用心照顧豬,同照顧人一樣。」

農場規模小,盧生卻一直樂得自在,多年來耀生豬場只將豬隻供應予一間本地肉台—長旺肉枱,待肉枱老闆隔日來收豬,一來一往,合作關係便已維繫數十年。

恍眼過去,街外已翻過幾許風浪,時間卻似是停擺在生鏽的鐵門後,農場仍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數十載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