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港豬.肉枱篇】利潤低兩成只賣本地豬 八旬肉販堅持四十載

撰文:陳蕾蕾 蔡正邦
出版:更新:

清晨六時半天色仍暗,大圍顯徑街市外的運肉貨櫃車駛至,工人把屠宰好的豬肉搬到手推車,再運到長旺肉枱枱面。十五分鍾後,肉枱老闆黃金松已到街市,慢慢把捲閘拉起,生鏽的閘門發出「隆隆」的聲響,老舊燈管閃爍數秒,才照亮牆上「新界農場直銷」的字眼。
79歲的黃伯,40年前開始賣豬肉,多年來仍堅持親自開車到耀生農場取港豬,即便本地豬利潤較內地豬低兩成,仍沒有改賣,只因「本地豬好味又好食!」

黃金松手起刀落,把豬肉分拆。(陳蕾蕾攝)

黃伯穿上黑色水靴,套上白色圍裙便開始工作。手起刀落,把豬肉拆件、隔毛、沖水,掛上鐵勾,工序差不多完成時,街市喧鬧聲漸響起,窄長的巷道開始人來人往,黃先生懷著一腔濃濃的客家口音笑說「做豬肉,唔勤力唔得!」

(陳蕾蕾攝)

賣港豬四十載 嘆銷量不及從前多

黃伯從前在鄉下耕田種菜,39歲來港便跟隨父親在秀茂坪街市賣豬肉,「搵唔到工咪做住先!」一做便做了四十個年頭。家中兩位弟弟早期亦會幫忙賣豬肉,後來只剩他替爸爸打理肉檔,他憶述當年一天能賣數隻豬,生意好得很,街市內又有分店,後來秀茂坪街市重建,他便遷移到顯徑街市。「以前好做啲,𠵱家生意難做」黃伯指現時舖租及人工上升,銷量卻不及以前多,以往一日賣四隻豬,現在日賣兩隻,每當碰上非洲豬瘟等豬疫問題,生意更為慘淡,一天或失二千元生意。

即便內地豬成本價較低,黃伯仍堅持賣本地豬。(蔡正邦攝)

港豬利潤低兩成仍堅持 農場親本地豬

黃伯多年只賣耀生農場的本地豬,內地豬成本價較低,利潤高,兒子亦曾勸他改賣利潤大陸豬,內地豬肉賣58元一斤,本地豬則賣60元,利潤相差近兩成,「一百蚊差二百蚊,好多架啦!」他卻認為港豬較好吃,一直堅持賣本地豬。「本地豬色水靚啲!」肉質呈鮮紅色,內地豬肉則呈白色。農場與肉枱如此合作,便已過數十載。

其他肉枱大多是透過買手購豬,黃伯四十多年來卻一直親自取豬,現時隔天駕車到清水灣道的耀生農場取豬。取豬當日中午時份,他便開著那輛白色街斗車到豬場,在場內選好四頭豬,讓農場主人盧生去取,有人進入豬欄,豬隻便「嚄嚄」亂叫,他們合力把豬隻磅重、送上車後,黃伯便把車開往上水屠房屠宰,待隔日運輸工人把宰好的豬隻放上肉枱。

+1

昔日元朗屠房親宰豬

昔日仍有私營屠房,買豬隻後他便帶往元朗屠房,伙同伙計親自宰豬,一人負責隔毛、一人負責開肚,看似困難,黃伯卻笑說「兩三分鐘搞掂一隻,好快!」後來政府興建上水屠房,取替元朗、堅尼地城及長沙灣屠房,他便把豬隻運到上水屠房代為劏宰,連同運輸費屠宰費用等等,共要付二百多元。

不工整的撕裂痕跡印證年月的消逝。(陳蕾蕾攝)

店面掛著一本傳統日曆,不工整的撕裂痕跡印證年月的消逝,黃伯說明年便會退休,把肉檔交給兒子打理,那腔客家口音娓娓道出「無得話唔捨得,年紀大做不唔到就要退休,無力氣斬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