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三死工傷】安全指引離地 手挖龍難全禁 沙井工生命受威脅

撰文:呂凝敏 蔡正邦 陳惠嫻 潘安奇
出版:更新:

中電三死工傷,揭示手挖龍隧道工作環境危險與不人道,1.4米的管道,工人只能彎身工作,大小二便需在內解決。業內人士指,一旦遇沼氣、塌泥或爆渠,「基本上必死無疑」。但勞工處安全指引離地,部分安全設備並不合用。工會提出以水管推頂法(Pipe Jacking)或明坑挖掘(Open Cut Excavation Method)方式取代,但業界指,前者未能應付地底突如其來變化,後者會嚴重影響交通,「除非社會接受到全面封路」。
難道,能建出摩天高樓的香港,偏不能好好保障地底的工人?工程師指,增加有助逃生的豎井數目,或是折衷方法。

有業內人士表示,工地內三角架及防墮器的設置妨礙吊泥機運作。(蔡正邦攝)
中電工傷事發當日,岑燦榮的家人在醫院激動暈倒。(資料圖片/潘安奇攝)
死者霍鑑秋的妻子認屍後哭訴承建商草菅人命,又指丈夫生前表示地底工作環境極度惡劣。 (資料圖片)

遇洩沼氣、爆水渠及塌泥「必死無疑」

岑燦榮、23歲,兒子才六個月大,他一人工作養活妻子、雙方父母、孩子一家七口。岑的遺孀曾控訴行內只有「做定唔做」,即使投訴工作環境惡劣,亦不會得到改善。「搵啖飯食,唔使攞條命嚟換㗎?」

吳建明、48歲,從事地盤工作多年,剛供完女兒讀大學畢業,辛苦工作多年,終捱到上車買樓,但好爸爸已看不到女兒的大學畢業禮。

霍鑑秋、49歲,遺下兩歲兒子、妻子及年邁母親。意外發生前夕,他還夜夜向妻子吐苦水說,早前暴雨後工地嚴重滲漏,但匆匆做些鞏固工程,就繼續開工。

三人全是家庭支柱,為了養家,在1.4米的管道內瘋狂加班,受工傷也不敢看醫生、有滲漏還是冒險開工,最終更賠上性命。他們賺得多嗎?不多!手挖龍工人一般日薪只有1,800至1,900元,不及同樣屬建造業的紮鐵工人,他們每日約有1,930至2,150元工資。

地底工作環境惡劣且狹窄,有業內人士表示工人「好似喺床下底挖泥咁」。(工業傷亡權益會提供圖片)

「趴喺個板車上前進」

但他們在地底世界承受的風險,公眾或未能看見。據業內人士透露,手挖龍隧道在地底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管道只有1.4米乘1.4米,工人需長期彎曲身軀工作,加上安裝由地面連接至地底的抽風對流,令活動空間再收窄,「工人甚至冇辦法喺入面行,佢哋要趴喺個板車上前進,好似喺床下底挖泥咁」,地底常有滲漏,工人身上的汗水與污水交織,「佢哋爬咗入去,要出番嚟就好煩,工人小便都喺入面,除咗食飯同大便,唔會出嚟休息」。地底工作屬極高危工種,一旦發生洩漏沼氣、塌泥或水渠爆裂,「基本上必死無疑」。

三名工人湧水時走避不及,其中岑燦榮及霍鑑秋逃至距離豎井約20米時遭淹死,吳建明更一度失蹤,後來被救援人員發現他逃至離豎井50米時已走避不及遭淹死。
目前勞工處對密閉空間的工程制定了一套安全指引。 (職業安全健康局圖片)

工人若繫安全帶 地底工作互相纏繞

工作環境高危,勞工處的指引及監管是否足夠及「貼地」?目前勞工處對密閉空間的工程制定一套安全指引,包括需在地盤裝設對流系統,工人工作時需身繫安全帶,連接地面,工地亦需擺放三角架及防墮器用作急救之用,惟該名業內人士指,前線工人幾乎不會使用安全設備,「下面空間狹窄,當啲工人同時進入地底,每人身上嘅安全帶會互相纏繞,如隧道內有彎位,就更難將工人拉回地面」,亦有前線工人表示三角架及防墮器妨礙吊泥機運作,要求他們背著呼吸器在地底挖泥亦增加他們的負擔。

安全主任「唔會行落地底檢查」

機利士南路奪命工業意外發生後,勞工處向承辦商及僱主發出職安警示,要求委派一名候命人員駐於地下隧道或喉管外,在工作期間與隧道內的工人保持聯絡,惟該名業內人士表示,「工人會帶住個人警報器,如果佢哋喺地底有一段時間冇移動,部機會響,通知地面嘅人,一旦遇上意外,地面工人都只能夠幫手報警」。

至於負責監督地盤員工安全及健康的安全主任,「唔會日日坐喺度睇住啲工人,亦唔會行落地底檢查,工人會將條安全帶放入地底2至3米深,做個樣,其實冇戴到」,工地安全措施形同虛設。

位於佐敦文昌街的水務署地盤使用「水管推頂法」工序安裝新喉管,工地亦設有全身式安全帶。 (潘安奇攝)

資深工程師促增加豎井數目助逃生

安全措施離地令工人漠視,許多工人也或不知道在地底工作的風險。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陳健碩表示,如目前的工地安全設備未能有效發揮功用,當局有責任想辦法改良,「工地工作最重要是安全,必須加強安全措施及培訓工人,因為有啲工人直頭唔知自己份工有幾危險」。

陳同意地底工作有一定危險性,「任何氣體(沼氣)、液體(水)及固體(塌泥)進入隧道,工人容易因走避不及而出事」,故應改善逃生設備,例如增加豎井數目,地下設施記錄亦應更詳細,令工程師在設計工程時,能做好預防措施。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陳健碩表示,如目前的工地安全設備未能有效發揮功用,當局有責任想辦法改良。 (潘安奇攝)

水管推頂法(Pipe Jacking):有關施工方法,是在喉管兩端開掘豎井,由進口井(Launching Pit) 用水壓式千斤頂逐節推頂管套到另一端的接收井(Receiving Pit),管套內的泥土會被移走。
不過,舊區地下管線密集,且政府及電訊公司的管線記錄未必完全準確,容易鑽毀設施,發現有石頭或岩層時,亦只能改以人手繼續挖掘。

明坑挖掘(Open Cut Excavation Method):成本低及安全,惟需要大面積封路,將嚴重影響路面交通。

業內人士亦表示,並非每個地盤位置亦適合使用「水管推頂法」;圖為2010年至2013年太子道東啟德明渠改善工程,當時以人手挖掘的頂管法敷設一條總長35米直徑1,200亳米橫過太子道東的污水管道。 (渠務署圖片)

工業傷亡權益會在奪命意外發生後召開記者會,促請當局全面禁止「手挖龍」工序,以水管推頂法(Pipe Jacking)或明坑挖掘(Open Cut Excavation Method)代替。不過,陳健碩認為,此舉並不可行,因地底管線密集,工人施工時需留意地底設施,豎井也沒有足夠空間讓大型機器運入隧道內,明坑挖掘雖然安全又便宜,惟需要大面積封路,將嚴重影響路面交通,「除非社會接受到全面封路」。

水管推頂法容易鑽毀設施

有業內人士亦指,並非所有工地適用水管推頂法,尤其舊區地下設施密集,政府及電訊公司的管線記錄圖卻未必完全準確,水管推頂法容易鑽毀設施,發現有石頭或岩層時,亦只能改以人手繼續挖掘。陳健碩表示,如遇上複雜的地質,如港鐵西營盤站奇靈里B3出入口,「太多水,灌漿都鞏固唔到」,便需改以凍土法(Ground-freezing)挖掘方法開鑿隧道。

意外翌日,相關部門如渠務署均派員到涉事地盤調查。 (資料圖片)

勞工處計劃年內推出針對手挖隧道工程安全指引

中電發言人指,設有專責部門持續為工程人員提供安全培訓,在事故後已與所有承辦商溝通,再次提醒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加強工地人員的安全意識。中電亦支持勞工處就手挖隧道工程制訂新的指引,及樂意分享過往經驗,待新指引推出後將加以配合,在工程項目落實相關措施。勞工處則回覆指,正聯同業界商討,發出一份針對手挖隧道工程的安全指引,具體表明業界只可在某些例外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手挖隧道工程,指引亦會具體要求相關工程持責者進行更嚴格的安全措施,署方計劃在本年內推出有關指引。

意外發生後,多個有手挖龍工程進行的地盤都已停工。記者巡查位於佐敦文昌街的水務署地盤,該工地同樣設有全身式安全帶、三腳架及防墮器。水務署回覆查詢時指,該地盤正在進行水管更換工程,以改善區內供水網絡的狀況,工程採用以無坑挖掘的「水管推頂法」安裝新喉管,本月9日亦派員為有關工程進行安全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