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泛民主派宜把握「一年機遇」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周敲定香港立法會未來一年的安排:第六屆立法會繼續履行職責不少於一年,直至第七屆議會產生。根據上述決定,現任議員應該可以全體留任,包括早前報名參選新一屆議會時被DQ的四名民主派議員。民主派如何回應這個決定,考驗他們的政治智慧—究竟是留在議會擔當理性的代議士,積極議政,抑或被抗爭派牽着鼻子走,進行徒具政治光環但毫無實效的所謂「攬炒抗爭」?我們絕不認同後者是可行出路,那只會令香港社會在經歷反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打擊後,延續痛苦。泛民真正應該做的是把握機遇,在未來一年作出成績,讓選民看到他們不是靠政治光環「呃票」,而是真正有能力改變社會。

自從港府宣布把立法會選舉延期一年,民主派陣營便出現形形色色的對策。其中抗爭派認為,經歷DQ後的議會已淪為政治花瓶,留守等同為不公義的體制注入正當性,導致更多「惡法」通過。在現時高度亢奮的政治環境下,要求民主派「總辭」的呼聲不無市場,許多年輕選民甚至認定「總辭」是應有之義。然而,這種狡辯顯然無法自圓其說─去年的區議會選舉也有DQ,上一屆議會中被DQ的人亦不少,為什麼抗爭派還積極參加,還認真準備初選,努力爭取議席?甚至有些順利勝出初選。這種參與不就證明了議會路線是有價值的嗎?如今因為自己失去進入議會的機會,就要求別人「總辭」,毫不光明磊落。

按照抗爭派的邏輯,立法會存在制度不公,那為什麼他們又覺得自己可以藉控制議會來癱瘓政府?看來抗爭派是從自己能否獲益來計算,而不是從選民的利益着想,遑論社會整體利益。既然抗爭派曾經大條道理說「和理非」沒有用,為什麼現在又要參與議會政治?而使社會癱瘓了大半年的勇武抗爭派除了讓中央制定了《港區國安法》,又為香港爭取了什麼?

特首林鄭月娥。 (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說到底,勇武抗爭路線只是「大隻講」,完全是異想天開的。殘酷的事實是,現時不僅街頭抗爭後勁不繼,就連相對溫和的「議會攬炒」亦可能因「癱瘓」政府運作而觸犯《港區國安法》。有志參政者唯一的現實選項就是理性問政,在議會裏為市民爭取合理權益。

值得留意的是,在中美「冷戰」加劇下,一些人想當然地認為中央必會禁止被DQ的四名民主派議員延任,以報復美國支持的抗爭派。但從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可見,中央不單沒有採取一些建制派人士鼓吹的「臨時立法會」方案,還容許全部議員續任,甚至沒有加入重新宣誓的要求。我們相信,中央政府不希望泛民進一步向抗爭派投降,更重要的是,中央堅持依法治港大原則,逐步建立一套用規則主導的積極「一國兩制」運行機制,為香港政治生態撥亂反正——既要讓包括泛民在內的各種政治力量認識中央如何理解《基本法》的落實,亦要為溫和泛民提供重返理性議政的機會,讓他們繼續作為一股建設香港、踐行「一國兩制」的正面力量。既然中央沒有置泛民議員於絕境,泛民就應當重新認識政治格局,把握機會,思考自己如何參政,不該任由抗爭派挾持。

政治攬炒虛妄

蹉跎歲月不智

反修例運動催生的政治亢奮讓社會陷入認知迷障,包括泛民在內的許多政治人物錯誤以為「攬炒抗爭」才是出路。例如公民黨主席梁家傑雖然反對「總辭」,但其支持泛民留守議會的說辭並非要務實議政,而是「就算擋不住,我們都不會讓政府舒舒服服地通過(議案),要令他們撕破臉皮、惡貫滿盈地通過,暴露醜惡一面」。這究竟是公民黨要為自己尋找「體面」的下台階,還是真的打算繼續遊走於「勇武」和「溫和」之間,繼續做「食兩家茶禮」的政治投機派?

公民黨曾因匯聚了法律專才而讓社會寄予專業論政參政的期盼,然而,能言善辯的律師不必然就可成為出色的政客。在反修例運動中,公民黨便顯得進退失據:他們用各種說詞為街頭抗爭張目,甚至為暴力破壞找理由,但自己卻不做;在議會論政,他們可謂日益「勇武」,但其慷慨激昂的言辭裏,也欠缺政策內涵。如果以為政治就是能說會道,那是自欺欺人。政策辯論是議員職責所在,然而立法工作不能像打官司那樣論輸贏—律師為付費者服務並維護其利益,議政則面向全社會。議會裏面當然會有政治鬥爭,但鬥的是眾人之事,以促進社會整體福祉為依歸。無可否認,所謂「勇武」、「攬炒」、「國際線」、「全面對抗」之類的口號確實可在一個時期內迷惑一些人,但終歸是天馬行空,因為事實證明,無視政治倫理的盲目對抗不單傷不了中央分毫筋骨,反而讓香港白白折騰,到頭來只苦了全體市民。

我們深切盼望泛民在未來一年撥亂反正,有自己的立場和鬥爭原則。一直以來,泛民被視為廣大中產階層的代表,應該是溫和的、有建設性的。可是當對抗式政治成為一時的主流,溫和泛民卻受抗爭思維左右,政治掛帥,為反而反,持續超過半年的內會風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結果,中央一紙法令完勝了這種無聊鬧劇。任誰都看得見,類似抗爭根本無助建設一個更美好的香港,反而造成更多紛爭,香港卻在這種政治虛耗中蹉跎歲月。

公民黨曾因匯聚了法律專才而讓社會寄予專業論政參政的期盼。(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推動社會共識

制訂改革藍圖

與其浪費未來一年的光陰,泛民議員倒不如思考如何積極運用,既要重奪自己的獨立性,不再跟着勇武派的步伐走,又可以再次獲得市民的支持,還可以在議會中為市民的權益推動切實可行的改革。當下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抗疫和發動全方位的改革。自從第三波疫情爆發以來,部份所謂的本土派與抗爭派堅持不合作態度,甚至大打陸港矛盾牌,以陰謀論看待內地援助,類似的民粹操作在未來一年肯定陸續有來。泛民不應附和民粹和勇武,而應該引領輿論,理性看待兩地合作,以香港人的利益為依歸。

另一方面,疫後重建離不開政府與泛民磋商,縱然這並不代表泛民應該事事順從,但應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於通過法案、撥款上給予合理應對。事實上,基層市民最想要的是「安樂茶飯」,而非「家嘈屋閉」,可惜,建制派或泛民至今都拿不出改革方案,就算主張變革,也只是停留在口號層面。

抗疫只是香港面臨的短期挑戰,真正的問題依然是要克服住房、醫療、安老、教育、交通、勞工等深層次問題。一年時間肯定不足以解決長期累積的問題,但泛民完全有條件在這個限期內,推動社會扭轉原先深陷的意識迷障、形成共識,推動政府針對經濟民生問題作出全盤規劃、深刻改革,這將對香港重新起步發揮關鍵作用。香港人很懂得適應環境,但只是適應並不足以解決某些結構性問題,大家應該開始學習改造環境,讓環境配合我們的追求而發生變化。只要港府和包括泛民在內的各黨派同心協力,在未來一年爭取在社會中建立改革共識,制訂適合香港發展的改革藍圖,大踏步向前,把這個美好家園引向善治絕非奢談。

如果泛民做不出成績,又如何說服選民他們值得「35+」?(資料圖片)

民粹一事無成

憑實績爭「35+」

借助反修例運動的民氣爭取「35+」,利用議席優勢否決《財政預算案》,藉此迫使政府回應「五大訴求」,這是前香港大學法律學者戴耀廷為抗爭派想像的「路線圖」。事實證明獲得「35+」是可能的,但要威脅癱瘓政府顯然是癡心妄想。我們絕不認同「議會攬炒」的念頭,正是因為它不可能成功;我們也不認同政客藉激化政治衝突以博取議會多數議席,因為政治亢奮下的民意從來是不成熟的。然而,倘若泛民是在理性論政、做出政治實績的情況下取得「35+」,則是可取的,對於香港的良好管治和政黨政治均有正面作用。

這讓人反思制度與民意的相關性,制度優勢當然在不同環境之下為某些人提供方便之門,然而,這種優勢就不會被改寫嗎?反過來說,如果泛民做不出成績,又如何說服選民他們值得「35+」?更差的情況是,泛民欠缺自我反思的覺悟,繼續與抗爭派藕斷絲連,甚至連是否繼續議政都無法即時決定,這會否導致他們再次被出賣,甚至在違法抗爭中再被「株連」?泛民應該真心實意地自我反省,究竟進入議會的原意是為了什麼?如果繼續走「攬炒」路線,結果只會是自掘墳墓—當中央憑《港區國安法》已可扭轉香港形勢,當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個「決定」已可為立法會延期一錘定音,泛民有什麼條件走癱瘓議會的抗爭路線?希望泛民能在未來一年,好好領悟這個眾所周知、但常常不被正視的道理。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8月17日出版的第227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