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保證一國兩制有效運行 中環西環溝通須有尺有度
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早前說「中環西環行埋一齊幾好」,用字無疑可再斟酌,但確實點出了協商與溝通的本意。事實上,香港政府和中聯辦之間有一定協作,並不為奇,甚至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市民應關心的,不是他們有沒有「行埋一齊」,而是「行埋一齊」的具體情況與意義何在。「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若然他們的合作是基於「同道」,也就是為鞏固一國兩制與高度自治,自然是香港之福;但若然雙方的合作會引起「西環治港」的誤會,甚至實質損害一國兩制,則萬不可為。香港市民也應謹慎判斷、監察,這種合作模式於港有益還是有害,並督促港府守護兩制,不能讓任何人越俎代庖。
中環與西環的合作空間或闊或窄,本質上端視中央政府的要求,以及香港現實情況。「中聯辦」是中央人民政府派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各界聯絡的部門,顧名思義,它代表着中央政府,其權有多大、責有多闊,同樣取決於中央政府。按憲制,特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基本法》第十二條),行政長官須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就《基本法》規定事務發出的指令(《基本法》第四十八條第八款)。換言之,就制度而言,中央要指令中環,其實毋須轉彎抹角、經過中聯辦;更何況,中央明言自己擁有「全面管治權」,如要干預,又何須掩飾?觀乎過往紀錄,中央對於香港事務,除了「港獨」等觸碰底線的事情,一直表現得相當克制,與港府溝通亦非常尊重「高度自治」原則。可惜的是,出於各種理由,香港社會普遍認為北京透過中聯辦干預香港自治事務。客觀而言,形成「西環治港」這種負面印象的,並不是中央,而是一些官員在執行任務時發生了偏差,兩者不可混淆。
導致偏差的主因有二,一是部分中聯辦官員官僚主義作祟,不講政治、越俎代庖;二是香港政府官員懶政、無能。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若然港府官員了解一國兩制,並強勢貫徹,就算中聯辦真的指指點點,港府仍可維護高度自治,防止政策偏差。一些中聯辦官員不知分寸,指手畫腳,香港官員又過於委身,甚至讓一些投機政客利用機會對政治資源巧取豪奪,一般市民看在眼裏卻不知箇中細節,便會誤把本地政客鑽營、港官無能、派駐官員越位等簡化成「中央干預香港高度自治」。因此,中環與西環合作時,必須清晰邊界,知所進退,不能令市民以為香港自治受到破壞。
中聯辦須明白主輔角色之分對於中聯辦的官員而言,必須明白主輔角色之分,萬勿狐假虎威、越俎代庖。由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的年代計起,中聯辦在香港長期經營,與建制派關係千絲萬縷,其政治影響力自然不可忽視。但回歸以後,中聯辦的角色與定位已然非常清晰,與九七前有着本質差異,其首要工作是協助港府與中央政府及不同中央部委聯絡,而非如同過往般,與港英政府進行政治博弈。單是有效實踐這種角色轉變,已是任重道遠。據聞,今屆政府就是通過這種合作,為在內地生活港人爭取便利措施獲得了扎實成果。然而,依然有人將中聯辦在香港的角色比喻為黨委,這種說法並不恰當。依照一國兩制模式,香港政府並非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中共是通過憲法和基本法,以中央政府作為領導主體,具體落實高度自治是由香港市民間接選出、非隸屬中共的本地政治力量負責,因此中聯辦不可能是香港政府的黨委。
可惜,就算制度清楚,依然會有人錯誤理解自己的使命。中聯辦在過往一段長時間,曾積極參與建制陣營的選舉部署,為個別政黨高調籌款,甚至協調各個建制黨派在立法會議程中的投票安排。這些工作就算沒有違背中央的治港精神,卻顯然不符「講政治」的基本認識。中聯辦必須明白,香港社會對政黨、從政者及權力機關的期許,與內地有着不同標準,中央駐港官員與建制政黨過於親密,會令市民覺得建制議員是北京的「扯線公仔」,繼而讓市民對中聯辦產生負面觀感,不利於中聯辦更廣泛地接觸、了解社會實況。當然,這並不是要求中聯辦只充當「跑腿」角色,我們說的「有度」,就是希望中聯辦準確掌握輿情,沒必要置自己在民意爭論中。這對於熟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中共黨員來說,理應沒有認知上的困難。
與此同時,香港社會也應明白,要求駐港官員在香港「不搞統戰」、「不講政治」,有違他們的工作定位,甚至是分外要求。中聯辦既有其定位,也有責任守護一國兩制,如何在掌握輿情與保障兩制運作的大前提下,更具智慧地進行「統戰」、「講政治」,才是他們執行中央重負時必須思考的核心問題。港府有憲制責任守護兩制
中環西環如何良性合作,重點在於香港政府官員的表現。香港官員普遍有一種複雜心態,他們一方面不屑「北大人」,對之抱有偏見,同時又有着「敬畏」之心,有些人甚至會自我矮化為奴才。港府對待中聯辦,固然要尊重其作為中央政府派駐機關的角色,但更要尊重一國兩制下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若然中聯辦有任何「訓令」、「指示」,港府便即盲目跟從,甘心做大配角,那麼敗壞兩制的責任,終是落在港府身上。中共官場近年有句流行語:「打鐵還須自身硬。」港府要確切守護香港的「一制」,長遠還須建立起強而有力的高效管治。隨着「一帶一路」、大灣區、十四五規劃等重大國策推動與展開,香港必須積極參與國家事務—這不是被迫參與,而是基於現實發展需要;不是臣服於北京壓力,而是要為香港尋找空間和靈感;不是因為香港窮途末路,而是年輕人追求更大的一片天,就像他們的父母,曾經擁抱過時代改變所帶來的機會。
香港已進入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期,假如藉着中聯辦的協助,香港能充分利用中國崛起所帶來的空間和助力,又何樂而不為?但若然港府的施政水平「未到家」,官員缺乏領導力和執行力,在合作的過程中必然容易受到中聯辦或者其他強勢部門牽扯,甚至喧賓奪主。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還在於港府須提升自身管治水平。先圖自理、再固自主,是港府與中聯辦合作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時的大方向。市民須發揮輿論監察正面作用港府與中聯辦能否本着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大原則良性合作,輿論監察起着重要作用。但市民要發揮輿論監察的正面和積極作用,就必須全面、深入認識一國兩制,不可偏廢於兩制之間的敵我矛盾格局。可惜的是,在「後撕裂年代」,社會中不少人(包括建制與泛民)還未能走出梁振英治下膚淺的二元對立思維,非友即敵的觀念仍然根深柢固。當然,出現這樣的惡果並不能怪責社會大眾—中聯辦一改以往的低調作風、港府委身求助於中聯辦、部分政客的刻意奉承,全都是市民憂慮一國兩制受損,甚至擔憂「西環治港」的成因。但正因如此,我們才要更客觀地認識中環與西環合作的本質,勿令社會輿論成為民粹政客謀取政治本錢的工具,使香港再次陷入嚴重撕裂、對立的亂局。這裏說的政客,包括建制中刻意挑撥泛民與中央矛盾的野心家,以及炒作中港矛盾、鼓吹獨立自決的政治投機者。香港正身處中央強調「全面管治權」的時代,中聯辦擔當的聯絡溝通角色難免會更為突出。不過,若然社會不問因由,一見中聯辦出現即「未審先判」,認定它干預香港內部事務,這只會將事情的本質模糊,絕非香港之福。在守護一國兩制的「與同道為朋」路上,香港社會、香港政府、中聯辦各有角色,必須培育合作基因,這不是妥協,而是實事求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1月22日出版第9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