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黎指示衝擊立法會要同情年輕人 陳沛敏稱如帶動機報道

撰文:凌子淇
出版:更新: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涉勾結外國勢力案,審訊今(7日)踏入第25天,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續作供,並談及2019年7月1日示威者闖入立法會後,黎就編採所作的指示。控方指,黎當日曾向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表示,年輕人衝立法會一事令他「心情沈重」,黎之後將訊息轉發給陳沛敏,著陳報道事件時,要令年輕人獲得同情,把這些情緒擴大擴散,讓運動得以持續。陳稱因這事件具爭議性,黎擔心會令市民不再支持運動,便想透過報道,令示威者得到諒解。

陳續指在未有指示前,《蘋果》記者會「本能」地紀錄事件,但黎作出指示後,記者猶如帶著一個「動機」去報道,希望市民繼續支持運動。

陳沛敏指,黎智英擔心衝擊立法會事件發生後,市民會不支持運動,故想透過報道,令示威者得到諒解。

黎稱對年輕人衝入立法會心情沈重

控方今引述,黎曾於2019年7月1日佔領立法會事件後翌日具晨,向陳沛敏轉發其與動新聞總監張志偉之間的對話,當中黎稱:「很好,年輕人衝立法會事令我心情沈重。你們認為泛民善後工作有什麼該做令運動可以持續?好彩市民對年輕人闖立法院會是多少有些體諒,損害可能不太大。」陳之後回覆黎說:「收到,明天報紙已會有很多衝擊和佔領立會年輕人心聲。」

陳在庭上解釋指,當時黎將訊息轉發給她,張志偉向黎表示記者已經訪問了示威者,報道亦已在《蘋果》電子版刊出。她續指《蘋果》實體版大部份都會採用電子版內容,而當時實體版記者已將這些示威者的訪問納入實體版,她遂回覆黎說:「收到。」

黎智英曾向陳沛敏發訊息指:盡量大做特做令年輕人獲得同情,令指責他們的市民反省。(資料圖片)

要令指責年輕人的市民反省

訊息顯示,黎當時亦向陳表示:「盡量大做特做令年輕人獲得同情,令指責他們的市民反省⋯我們要盡量站在年輕人的一邊,令社會大眾明白他們的苦衷和心聲,為他們得以平反,讓這運動得以持續。」

之後幾天工作要擴大情感

陳其後發送兩張Facebook帖文截圖,其中一張截圖出自《蘋果》Facebook專頁,提及進入立法會的示威者取走餐廳食物前「放低錢」。黎及後再說:「我們以後幾天的工作是把這些sentiment(情感)擴大擴散,瀰漫成為市民共識。」

陳沛敏指,記者原本亦會本能地記錄事件,經黎的指示後,就猶如帶著動機去報道。(資料圖片)

陳形容記者猶如帶著動機去採訪

法官李運騰問,陳發送截圖是否想讓黎知道,記者已在做他要求的事情?陳回答指,佔領立法會本身已是很大的新聞,同事已會「好本能」地進行紀錄事件,因事件本身很有爭議,黎擔心這會令到市民不再支持運動,並說:「佢(黎)未出聲之前,我哋其實都係會採訪呢啲嘢嘅,但係佢咁樣講完之後,變咗我哋好似帶住一個動機去採訪呢樣嘢,就係做到佢話等啲市民繼續支持個運動。」亦即黎想透過報道,令到公眾諒解示威者。陳指她之後有落實黎的指示,將電子版報道放在紙板「做番顯著個篇幅」。

黎曾問會否登岑敖暉的文章

黎同日亦有問陳會否刊登岑敖暉一篇有關佔領立法會的文章,陳稱她認為上述內容不適合以新聞方式刊登,提出將內容當作評論文章,放在《蘋果》論壇版,故她回覆黎:「論壇可以登。」她事後亦就此聯絡主筆楊清奇。控方展示相關訊息,陳轉發岑的文章後,問楊:「麻煩你找人聯絡他看此文能否用。」楊及後回覆:「岑未覆,如得,出全版。」

控方其後講及黎於2019年7月訪美會見官員,《蘋果》亦曾刊出相關報道,包括7月9日的實體版報道〈蓬佩奧晤黎智英討論逃犯條例〉。控方指該篇報道寫有「今晨第二次版」,問陳是否即是「再印」?陳解釋「第二次版」並非「再印」,只是印刷途中「改版」,當日第一版未趕及將該報道刊出,但黎訪美會見蓬佩奧屬重要新聞,故需「改版」處理。

黎智英美國之行曾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見面。(網絡圖片)

記憶中未與黎談訪美之行

她又指黎當時有替外媒撰文,似乎很關注國際社會如何看待這場運動:「佢今次直程係自己去見美國國務卿,所以我就咁樣處理。」問及黎事後有否與陳商討訪美之行,陳稱「記憶中無」。

美國國會議員有意刊登文章

此外,《蘋果》亦有報道黎該次訪美會見其他官員,包括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其中一篇文章提及美國共和黨議員Ted Cruz、Rick Scott等。陳指她對美國共和黨議員不太熟悉。及後黎再轉發「香港監察」羅傑斯的訊息,指美國國會議員Ted Yoho有意在《蘋果》刊登文章。陳指文章應該有關支持運動,但不記得文章最後有否刊登。

4名被告:黎智英(76歲)、蘋果日報有限公司、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及蘋果日報互聯網有限公司,被控一項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和兩項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罪。

案件編號:HCCC 5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