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AI輔助照大腸鏡 檢測腺瘤率增四成 新手醫生成效更顯著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癌症,2021年大腸癌佔癌症新症總數的15.3%,而大腸癌主要是由瘜肉隨著時間慢慢演變而成,當中以腺瘤性瘜肉最為常見,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助識別腺瘤以預防大腸癌。但腺瘤大小、形狀及位置,以及醫生操作內窺鏡的經驗等都會影響偵測腺瘤準繩度。
中文大學醫學院最近就人工智能(AI)輔助內窺鏡技術完成兩項研究,均證實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當中,中大團隊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期間招募22位接受內窺鏡訓練少於三年及少於500個案經驗的醫生參與研究,結果顯示,醫生利用實時AI輔助大腸內窺鏡,腺瘤檢測率相對顯著提高四成,當中發現資歷較淺的初學者之間的成效更為突出。
候任中大醫學院院長、外科學系教授兼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形容,AI等如為醫生提供30年經驗,而中大團隊期望,隨著大腸內窺鏡精準度提升,病人照腸鏡的次數有望減少,並提升醫療質素。
中大醫學院2021年初引入輔助大腸鏡檢查AI系統,並進行大量內鏡影像深度學習及分析,系統在腸鏡檢查期間,實時地準確識別腸道內的瘜肉及癌症。
此外,團隊於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期間,招募22位接受內窺鏡訓練少於三年及少於500個案經驗的醫生參與研究,了解及分析他們使用實時AI輔助系統進行大腸鏡檢查的表現。
有關研究分析該22人為766位病人完成的大腸內窺鏡檢查,當中386個檢查運用實時AI輔助系統完成,其餘380個則是在沒有AI輔助系統下進行的傳統大腸鏡檢查。結果顯示,醫生利用實時AI輔助大腸內窺鏡,腺瘤檢測率相對顯著提高四成,當中發現資歷較淺的初學者之間的成效更為突出。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柳浩城表示,研究發現對於未來醫療人工智能發展及內窺鏡技術培訓有極大意義,他指,因內窺鏡操作很講求經驗,要培訓一位新入行醫生應用內窺鏡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及資源,而透過AI輔助技術,他們可以有具體的實時指引,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大減低遺漏大腸瘜肉的機會。
趙偉仁更形容,AI等如為醫生提供30年經驗,而中大團隊期望,隨著大腸內窺鏡精準度提升,病人照腸鏡的次數有望減少,並提升醫療質素。被問到一旦AI判斷失誤誰負責,趙偉仁強調最後責任都是在醫生,因AI只是輔助,醫生自己都一定會集中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