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轉數快採用防騙視伏器資料 11.26起向可疑識別代號發警示
近年騙案頻生,騙徒以不同渠道行騙。警方宣布與金管局、銀行業合作,於11月26日(星期日)起在「轉數快」推出「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利用警方「防騙視伏器」的資料,向用戶提供警示,當用戶輸入的繳費識別代號本身被標記為「高危有伏」,就會出現可疑警示訊息。
警方表示,今年首9個月有至少22,000個「轉數快識別代號」被用作詐騙,或洗黑錢,希望新措施可阻截部份騙案。
騙案新聞大全.專頁|騙案日日有、天天新 Whatsapp騙案、電話詐騙即時「報」
首九個月2.2萬「轉數快識別代號」被用作詐騙或洗黑錢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警司鄭麗琪表示,本港整體詐騙案件有上升趨勢,今年1至9月一共有29,650宗,較去年同期升52.5%,而且該九個月的數字已比去年全年多,多出6.2%。至於涉及金額,相關案件於今年首九個月一共涉49.9億元,同樣比去年同期的33.8億元,多出47.6%。
鄭麗琪表示,詐騙案件涉及不同種類,例如購物、投資騙案等,部份騙徒以不同藉口,要求受害人以轉數快過數,例如假冒網購,但受害人付款後遲遲未能收貨;又或投資騙案要求受害人要轉數快過數。她續指,今年首九個月有至少22,000個「轉數快識別代號」,被用作詐騙或洗黑錢有關,不過警方未有備存確實有多少宗案件。
轉數快收款碼一旦屬「高危有伏」即會發出警示
為打擊有關轉數快的騙案,鄭麗琪表示,警方將與金管局、香港銀行同業互聯有限公司、香港銀行公會,以及44間本地零售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共同推出轉數快的「可疑識別代號警示」。
她表示,機制會利用警方「防騙視伏器」的資料,當用戶輸入的轉數快識別代號,例如電話號碼、電郵或轉數快識別碼等,本身被標記為「高危有伏」,用戶的轉帳確認頁面便會出現可疑警示訊息,以提醒用戶以免受騙。
發出警示後,市民仍可選擇繼續付款。鄭麗琪解釋,市民始終有選擇權,機制只是用不同方法提醒,需要平衡權利及便利程度。
不會就「疑似有伏」及「可能有伏」收款碼發警示
「防騙視伏器」本身設有不同警示,即紅色的「高危有伏」、橙色的「疑似有伏」,以及黃色的「可能有伏」,惟是次機制只會向「高危有伏」的號碼發警示。鄭麗琪解釋,「高危有伏」代表警方收到舉報並展開調查,但橙、黃色則只是來自其他平台的情報,警方未調查核實,認為只向「高危有伏」發警示較為適合。
除了轉數快,網上仍有不同種類電子支付方式,香港銀行同業結算行政總裁鄧月容表示,其實不同平台都有與轉數快合作,例如PayMe,如在相關平台使用轉數快,都適用於是次機制,並會研究擴大機制適用的電子支付服務。
轉數快系統將於11月26日凌晨1時至早上11時更新,期間轉數快系統將會暫停提供服務。
港專學院(港專)協理副校長林森認為,新機制能為用戶提供重要的參考,幫助他們決定在最後轉賬時刻終止交易以避免損失,「對於在當前電騙猖獗的時候推出這個服務,而且標記過程自動及不需用戶額外輸入更多内容,絶對是合時宜及方便使用者,惟這個機制已經是最後防線,市民大衆務必更加小心及提高警惕,不要輕信各種釣魚攻擊及虛假信息從而進行不必要的轉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