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傍身技】害怕數字也要懂:財務知識其實不深奧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對不起,我的finance不太好。」

職場上很多事情說不準,因情況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例如直覺上性格內向的人上位較困難,但四周圍很多成功企管人都是內向。在弱肉強食的職場森林,生存者須變通,這方面弱的話,需要在其他地方加強,否則被淘汰。因此,企管人在森林中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技能,突顯強項,收藏弱點。然而,在「乜人都有」的職場,我以肯定語氣斷定,欠缺一類技能代表絕對的障礙,仕途必定受到限制。這種缺陷沒法收藏,不能以變通跨過,這就是財務知識。

我特別想討論這課題,因為身邊有很多人,包括年輕人,對財務知識的態度,由不懂變為逃避,而且自圓其說,認為財務知識不重要,「留給數佬處理」。掌握不到的東西,便說服自己是不重要的,這是大錯特錯。可能刺中讀者的敏感部位,立即提出異議,某人對財務知識一竅不通,一樣爬上高位。我告訴各位,某人上位肯定不是「因為」不懂財務,真正情況是此人擁有眾多過人之處,即使不懂財務也能上位。不懂財務是某人心中的遺憾,如果懂的話,上位之路變得比較平坦。

開會時,突然彈出EBITDA,再來NPV,不懂財務的你,被嚇窒,怎辦?我的看法是,只得一個方法,你需要懂。有些技能或者可以遮遮掩掩,蒙混過關,或者可以外判,但財務知識是職場的必修科目。所謂財務知識,不是指取得財務或會計學位,而是基本知識。舉例,公司或部門的Profit and Loss(P&L)其實不深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P&L;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很小的單位也可以有盤數。上司衝量下屬的財務知識,重點其實是看思路,這個人怎樣思考事情。每個項目,每個產品,每個決定,必定牽涉計算,例如回報、風險、對其他部門的影響等,或多或少可以量化,以財務知識表達出來。

計一條數有幾準確,未必重要,更重要是怎樣盤算整件事。如果上司問,部門營業額升或跌一成,怎樣影響P&L?答案反映能否掌握成本的性質,並不是計數的準確程度。公司是一幅大型拼圖,很多時我們只看到其中一塊,把這些板塊結合起來,靠一個共通語言,這個語言是財務。開會討論時用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語言,是一場不可能的仗。你真的害怕數字,自小想辦法避開,試過看書惡補,全無進展,怎辦?閣下看這篇文章至今的感覺是無奈,不想看下去。希望你不要走,因為我可能有辦法幫你。首要做的事,不再自欺欺人,告訴自己財務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財務知識不深奧,別被滿口數字的同事嚇倒。我提出三個方法:

一、學識術語。必需要學的財務術語不超過二三十個,一定包括EBITDA和NPV,在入門版的財務書籍和網站可輕易找到。你必須知道這些術語的基本解釋代表什麼及在什麼時候使用。提出EBITDA和NPV的人其實也未必懂得計算,因此計算不是重點,懂得在合適情景作出分析才是問題所在。例如,你必須要知道EBITDA每個英文字母代表什麼,它是計算盈利的一種方法。開會時你可以問:「我想搞清楚,你說的是EBITDA,而不是稅後盈利?」同事至少知道你掌握盈利有不同演繹的方法。

二、專攻某些數字。做廠,做零售,各行各業都有獨有的數字指標,經常在公司出現,這些數字必須熟讀,讀至滾瓜爛熟。專攻的好處是累積長期知識,滾瓜爛熟的意思是超越懂得,還掌握這些數字的背後意義,例如連升兩個月代表營運上須作出改善,或升幅大至需要細看某團隊的表現。

三、在公司內找財務Mentor。不是在外面找,因為外邊人只能解釋理論,而你需要學習公司的獨有財務特徵。這個Mentor可能是財務部的同事,可能是上級,老實告訴Mentor你的不足(其實Mentor一早看穿),保持長期切磋關係,有事時可問功課。

財務知識可以很深奧,不過助你更上一層樓的財務知識其實不深奧,重點是領略背後的意義,學懂之後懂得發揮,以上的功夫跟數字沒多大關係。千萬,千萬不要在別人面前以不懂財務為榮,這只顯出無知。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財務知識其實不深奧」,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