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8】支聯會困局的縮影 「支青」漸行漸凋零 矢言不放棄
「六四」28周年將至,「大旗手」支聯會再次頻繁出現在新聞版面,然而,許多人還是沒有聽過支聯會原來有個青年組,簡稱「支青」。
支青組近年缺乏新血加入,不說不知道,像支聯會這個歷史悠久、街知巷聞的政治組織,旗下的支青組竟然毫無架構可言,現時僅剩下數名成員,過去一年內僅踫過一次面,作為牽頭的主席位置更足足懸空了兩年而無人頂上。支青組恍如成了支聯會近年困局的縮影。
面對眼前困境,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承認支青組青黃不接,但強調沒有灰心,深信總有人願意為公義做事,接好民主棒。
訪問當天,一名來自美國的學者正等候訪問鄒幸彤。她表示,該學者是突然「摸上門」。同一天空下,太平洋對岸的學者急欲了解六四和支聯會,但28年前緊靠在天安門學生背後的香港,逐漸遺忘者眾。鄒幸彤慨嘆,「早幾年,譬如港大陳一諤,講啲唔理六四嘅說話,就畀人鬧到飛起,而家個調子係相反。」
「啱啱上一年七月就搞個一次支青組聚會,有幾個成員,包括我(有出席),討論吓時事。」
支聯會青年組(支青組)近年的發展,或許正是當代年輕人對六四態度的寒暑表。目前支青組的通訊群組內有數十人,但當中包括已非支青成員者,真正活躍會務者僅有數人,「其實係無架構」正是支青組成員蔡佳洋介紹支青組現況的一句總結。數名碩果僅存的支青組成員,也不算熟稔。「啱啱上一年六月就搞個一次支青組聚會,有幾個成員,包括我(有出席),討論吓時事」,加入支青組近兩年、現年19歲的蔡說道。他續介紹支青組日常工作,包括跟隨支聯會當義工,佈置六四紀念館和搬運物資等,惟他們甚少以支青組名義舉辦活動,而主席一職亦懸空了近兩年。蔡佳洋坦言,支青組「都係得個名」。
支聯會青年組成立目標
貫徹支聯會五大綱領:「釋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
關心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和時事動態。
加強年青人對民主理念的認識及認同。
促進年青人之間的切磋和聯繫,共同探討如何建設民主中國。
資料來源:支聯會青年組facebook
內外交困 青黃不接
支聯會青年組於2002年成立,過往曾組織或參與不少社運活動,亦有不少民主派人士在支青組出身,包括曾任支青組主席的工黨社區幹事、支聯會常委趙恩來,沙田區議員丘文俊則曾於支青組出任常務秘書。而兩名前學聯秘書長周澄和陳樹暉,亦分別曾於支青組擔任幹事和外務副主席。
鄒幸彤坦言,參與支青組的人數減少,或多或少與支聯會未能妥善處理雙方關係有關,「好聽啲講就係我哋好少介入青年組,難聽啲講就係由得佢自生自滅」。她認為要有技巧地拿揑雙方關係,「唔可以咩都(支青組)自己搞晒,但你唔畀佢咩都自己搞晒嘅時候,(支青組)又覺得你班『老嘢』喺度指指點點。」
「好聽啲講就係我哋好少介入青年組,難聽啲講就係由得佢自生自滅。」
本土沉寂 唇亡齒寒
支青組的困境,亦一定程度反映年輕一代對悼念六四的看法。受本土思潮冒起影響,近年不單止乏人加入支青組,連參與悼念六四者亦有減少之勢。鄒幸彤認為,近年在港流行的「本土思潮」,實際是右翼排外思潮。然而,她指出即使一系列思潮看似退潮、沉寂,對支聯會而言亦談不上是「好事」,因為擁抱此類思潮者,以往已否定了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路線,同時「勇武」路線面對政府大力打擊,有志者欲改變社會卻路路不通,「咩出路都冇,就咩都唔做」,只會「打甩咗一啲對社會積極參與者嘅熱情」,而不會令他們重返維園。
「80後」的鄒亦留意到,過往年輕人視走入內地協助維權人士是潮流甚至使命,然而現時的年輕人卻會認為相當危險,不少協助內地維權人士的非政府組織,亦同樣有青黃不接之勢。相比參與六四晚會的人數多少,鄒幸彤更擔心,香港逐步跟上內地「搵錢至上,唔理政治」的步伐,漸變犬儒。
誓不低頭 變革求存
蔡佳洋和鄒幸彤異口同聲認為,支青組必須改變,才能凝聚年輕一代。鄒幸彤認為,支聯會必須想清楚與新一代的關係,多解說內地現今民運情況,重新說明支聯會是「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擺脫支聯會單單代表28年前六四事件的刻板印象,並讓新一代明白,內地和香港的民主進程乃並行前進,內地封閉只會代表香港繼續封閉。蔡佳洋則希望,有人重新領導支青組,而支聯會應加強宣傳,吸引新血加入支青組。但他笑言,無意「擔大旗」領軍。
鄒幸彤強調不會因現時情況而灰心,深信「支聯會唔會死,始終係一啲公義嘅事,係keep住會有人做嘅。」她續指,支聯會內有不少義工多年來默默堅持,從未言退,「見著呢班前人行過來到而家都咁堅定,係會畀到啲勇氣你」。全程訪問都一直拿著筆記準備的「小師弟」蔡佳洋亦「同聲同氣」,表明願繼續耕耘,「如果我哋都唔堅持落去,咁咪剩餘嘅人都冇埋?」如果說支青組是支聯會的縮影,那麼,這個屹立了28年的組織又毋須感到失望和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