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組屋|本地智庫跟當地人實地了解:新建組屋跟私樓相差不大
新加坡的「組屋」政策令近九成人擁有自置居所,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一眾職員於7月中到新加坡交流期間,參加了一個組屋導賞團,由當地導賞團領隊逐一介紹。
組屋以低於市價出售,2022年每平方呎平均售價約507元新加坡幣(約2,789港元),加上買家可以用公積金供樓,青年的買樓壓力大大減低。但當地房屋政策以家庭為先,單身人士要等到最少35歲才可以申請組屋,所以有評論就認為,組屋政策不利單身人士。領隊說,新加坡第三代組屋區賣點是這些新建組屋,無論在外觀設計以至配套上,都跟私樓相差不大。
每當談到新加坡的房屋政策,不少香港人也會發出艷羨的目光。數據顯示,當地近九成人擁有自置居所,買樓置業並不是夢。「組屋」是新加坡的資助出售房屋,由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興建,故又簡稱為HDB。
聽說每個組屋單位內都有一個「防空洞」,在屋苑廣場內竟可辦婚禮和葬禮?還有樓高50層附設天台花園,新加坡組屋界的「天花板」又是甚麼模樣?為了更好了解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窺探一下不同年代組屋的發展,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一眾同事於七月中到新加坡交流期間,參加了一個組屋導賞團,希望細聽這個「新加坡房屋故事」。
撰文: MWYO 青年辦公室傳訊經理 黃清兒
新加坡九成人擁自置物業 中產也住在組屋
PS是導賞團的領隊,她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曾經在歐美地區生活了一段時間,但近年選擇回流新加坡。她回憶在國外生活的時候,曾留意到一個奇怪的景象:「世界各地對於資助房屋的看法相對負面,認為都是讓基層居住的出租房屋,但新加坡對資助房屋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在新加坡,有八成公民都是住在政府資助的出售房屋,甚至中產人士也在組屋居住,所以我想將新加坡這獨特一面呈現出來。」
PS先由最早期的組屋開始帶領我們回顧當地房屋歷史。她表示新加坡最舊式的組屋建於1960年代,樓高約十層,大多都是兩房設計,面積大約六百餘呎,部分更設有陽台,現時市價約40至50萬新加坡幣(約230至290萬港元)。這些第一代組屋區也有濃厚的「香港風」,跟香港的舊式公屋設計相似,樓下有雜貨店、士多一應俱全,照顧居民生活所需。
屋苑內的紅白廣場
第二代的新加坡組屋則建於1990年代,大廈設計較為新穎,樓高大約20層,每層亦只設五伙,私隱度較高。
PS之後帶我們來到區內一個有蓋廣場:「你們猜這個廣場有甚麼用途?」廣場空間寬闊,居民平日應該會在這裏辦康體活動。PS從手機裏找出一些照片便接着說:「其實居民有時候會在這裏舉行婚禮或葬禮,當然不同種族也有不同習慣。華人一般只會在樓下廣場辦喪事,而喜事則會在酒樓酒店舉行;相反,馬來人就習慣在樓下辦婚禮,不會辦喪事。」原來紅白二事,就在咫尺之間。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華裔大約佔了七成半、其餘為馬來裔、印度裔等,每個區域的組屋配置,亦會接照全國種族人口比例分配,務求達致種族共融。
PS還帶了我們參觀她的家,兩房一廳空間感十足,屋內還有一間特別的房間,面積大約30呎,僅是大門就足有一呎多厚,我們都猜想這是雜物房?PS解釋道:「這裏其實是一個防空室(Household Shelter)。新加坡在1997年通過民防庇護所法令(Civil Defense Shelter Act),規定從1998年5月起,所有新建的住宅樓宇,不論組屋或私樓,都必須建造防空室。」作為團友的我們都嘖嘖稱奇。
青年求婚誓言:要不要跟我去看HDB?
組屋以低於市價出售,據新加坡研究機構ValueChampion統計,2022年當地資助出售房屋每平方呎平均售價約507元新加坡幣(約2,789港元)。加上買家可以用公積金供樓,青年的買樓壓力大大減低。而組屋申請主要以家庭為單位,PS笑說當地青年求婚一般不會問:「妳願不願意嫁給我?」,而是問:「妳要不要跟我去看看HDB?」但當地房屋政策以家庭為先,單身人士要等到最少35歲才可以申請組屋,所以有評論就認為,組屋政策不利單身人士。
接着,PS 還跟我們玩了一個小遊戲,在大路的兩旁建有兩棟住宅大廈,PS打趣問道:「你們猜哪一棟是私樓哪一棟是組屋?」光看外表兩棟大看起來差不多,都是大約50 層高的摩天大廈,從外觀的設計根本很難分辨。PS接着說:「你們看到左邊的這個屋苑門口有保安,裏面還有一個露天泳池,所以是私人樓宇,而另一邊就是組屋,它們在外觀上看起來都差不多。這裏就是新加坡第三代組屋區,賣點是這些新建組屋,無論在外觀設計以至配套上,都跟私樓相差不大。」
設有天台花園的組屋界「天花板」
我們最後一站來到一個叫Pinnacle的地方,是新加坡第三代組屋區,在2009年落成,有七棟51層高的大廈,一共提供超過 1,800伙。在頂層50樓還有一個天台花園,堪稱組屋界的「天花板」。近年,這裏也成為了一個打卡熱點,遊客可以買票上天台花園遊覽,一睹新加坡貨櫃碼頭及商業區的景緻。
參觀了不同年代落成的組屋,MWYO的同事都有不同的想法,研究員陳宇謙認為,「很有趣的,隨着時代改變,組屋的設計和間隔上,都有不少改善。相反在香港,政府經常只着眼於當前的需要,例如現在有不少新建公屋,只有二百多三百呎,供應量可能會增加。但如果一對夫婦要準備生兒育女,空間是明顯不足,所以我覺得這方面值得向新加坡學習,應該多着眼於未來,而不只是應付當前的需要。」
另外,社區及外展高級主任鄧若山指,「一個社區內擁有不同種族、年齡層的人,他們有很多不同的需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你可以看到社區建設都有即時回應他們的需要。另外,居民去買菜、上學,都只需要大概十分鐘的路程,可見社區網絡十分完備。」
PS就補充指,近年受疫情打擊、全球通脹升溫,組屋的建屋速度減慢,「等上樓」的人越來越多,如何回應民眾的需求,也是政府正要面對的一大難題。PS也知道有不少香港人對新加坡的組屋政策趨之若鶩,但她認為新加坡與香港均面對不同的環境因素及民情,難以完全將新加坡發展模式複製到香港,唯望兩地政府均可以多聽民意及好好規劃,令居民都可以安居樂業、共建和諧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