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之鑿鑿
餐桌上一份淡紅肉眼扒,旁伴有五色不同、形狀不一的鹽巴,其鮮味一試難忘……
其實鹽化學結構精簡,由鈉 (Sodium) 和氯 (Chlorine) 兩種離子組合而成。看來無足輕重,但鈉在人體血液和細胞中確實任重道遠,乃藉維持體內環境合宜,以確保各器官運作正常。血中鈉量太低會見噁心或嘔吐、頭痛、肌肉無力、抽搐或痙攣,甚至癲癇或昏迷。
撰文:九龍東醫院聯網總監楊諦岡醫生
我們身體由於無法製鹽,因此不得不向外求。古人早期從狩獵得來之肉食獲取必需的鹽;及至務農群居時,人逐漸學懂跟隨動物足跡尋找鹽礦取鹽。古埃及人用鹽防腐、儲糧防飢,突破了食物腐爛時間和地域上的局限,加強了人類抵禦惡劣天氣環境下生存的空間。今天帕爾馬火腿、挪威鹽醃鮭魚、意大利風乾牛肉片都可以成為各位看官桌上美食。
由於鹽乃人人必需,加上航運發展打開本土肉食外銷之創富大門,古今中外歷代,鹽都曾成為財富之源。當權者更把鹽業視為國家財政收支,實行鹽業專賣等壟斷制度,但也埋下了多個興國亡朝的歷史痕跡,像古羅馬士兵曾收鹽作為軍餉。「工資」(salary) 一詞源於拉丁文 (salārium),意思是給士兵買鹽 (salt) 的錢。
羅馬帝國滅亡後,威尼斯 (Venice) 和熱那亞 (Genoa) 藉着在鹽業的影響力,最終打開了一一通往印度和新世界的貿易路線。十七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殖民,但早期殖民者中的漁民,取得製鹽之道後,越來越少依賴英國鹽。因此英國一面降低鹽價,另一面徵收懲罰性關稅以進一步破壞北美殖民當地商機。爭論演變成了衝突,在1775年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最終英國失去了美洲的主導權地位!
漢字「鹽」正蘊含我國鹽史軌跡。「鹽」字由「臣」、「人」、「鹵」、「皿」四部分組成,象形會意為朝廷大「臣」監控製造,命「人」用「鹵」水製鹽,用器「皿」盛載成品。清代語言學家段玉裁解說:「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鹽」和「鹵」實同一物。自然形成的鹽為「鹵」,人工製成的為「鹽」。周朝早有對鹽徵收稅項的記載;自漢武帝起,各朝都實行不同程度的鹽業專賣;直至2016年,中國才廢止鹽業專營有關規定。
「鹽」與人息息相關,乃言之鑿鑿,從各地地名可見一斑。早期的英國城鎮集中在鹽泉周圍,如Middlewich和Norwich中的「wich」就是指製鹽城鎮。回到香港,「藍田」屬觀塘區,原稱「鹹田」,由於土地近海鹽度高。但「鹹田」予人印象貧瘠,所以取《漢書·地理志》「藍田山出美玉」於1970年改名藍田。觀塘一帶最早歷史記載為一官方鹽場,稱為「官富場」,是當時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亦有稱為「官塘」(官富鹽塘的意思)。1950年代,居民不喜「官」字,故改稱「觀塘」。
1973年民生無小事,基督教聯合醫院在觀塘開始服務大眾市民,實踐「無牆醫院」理念至今五十戴。耶穌教導門徒「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馬太福音5章13節上) 。每位院內同工都是「貴重」的鹽粒,形狀顏色和大小不一,但融在院訓「基督精神,醫護全人」這泉活水時,就如體內默默無言的鈉一樣,無時無刻地支撑着病人生命安全。
同埸加映聯合開院「工」臣 :https://youtu.be/QGcsTtgyPNg,分享一下開院願景的點滴,這也是我們現在聯合人的推動力!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