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隧易通行|運輸署升級系統處理更大車流 羅淑佩:不望立即暢通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紅磡海底隧道下周日(23日)清晨5時起實施「易通行」,是首條海底隧道實施、同時也是車流量最大的隧道。運輸署首席運輸主任(管理)何均衡今(20日)表示,因應紅隧車流大且按車種有不同收費,與早前實施易通行的隧道有別,故已提升系統能力,目前系統可處理車流量增至每小時15萬架次,又在收費區額外安裝鏡頭,經多次測試後認為可準確分辨車種。

運輸署署長羅淑佩則表示,在紅隧推易通行不會立即令隧道暢通,「我唔會有一個好大嘅寄望」,但預計有助減少車輛在樽頸位切線爭入管道的情況。

+6

紅隧每日車流量11萬架次

運輸署過去在青沙管制區、城門隧道及獅子山隧道實施首階段易通行,第二階段則會在過海隧道實施,首條隧道便是全港最繁忙的紅隧。

有別於早前在沙田實施易通行的3條隧道的車流量,紅隧平均每日處理多達11萬架次車輛,且按不同車種有不同收費,屬易通行推行以來最大「難關」。

易通行系統大幅調升至每小時15萬架次

運輸署今舉行簡報會,其首席運輸主任(管理)何均衡表示,由於紅隧車流較大,故已提升系統處理能力至每小時可處理15萬架次車流量,而四條易通行隧道最繁忙一小時約2.2萬架次,系統升級後可處理車流量是其6.8倍,強調足以應付紅隧車流。

紅隧實施易通行後,收費廣場的交通安排。(政府新聞處圖片)

紅隧不同車種不同收費 運署多番測試

之前實施易通行的3條隧道一向劃一收費,何均衡說,因應紅隧不同車種不同收費,系統已加強偵查車輛貼及車牌號碼,並按其登記車種進行收費,經署方多次測試後認為準確。他指,紅隧易通行的收費感應器安裝在近九龍出入口的管道天花上,收費區更額外加裝鏡頭,每方向安裝三個,較其他隧道多一個。

羅淑佩料有助減少車輛在樽頸位爭切線

司機過紅隧不再需要停下付費,但羅淑佩預料,紅隧推易通行後不會立即令隧道暢通,「我唔會有一個好大嘅寄望」,相信可有助減少車輛在收費廣場樽頸位切線爭入管道的情況,從而提升行車安全及提高行車速度。

紅隧7月23日起實施易通行。(資料圖片)

她重申,易通行配合日後三隧分流下不同時段不同收費計劃,會有助減少三隧塞車、紅隧非繁忙時間多車的狀況。

易通行投訴回落

至於易通行推行至今常有司機反映未來偵測車輛貼,何均衡稱,易通行每日約處理20萬車流量,投訴數字佔整體車流0.02%,較開始實施時有回落,大多涉未能辨識到車牌或需人手辨別,並有人為錯誤,署方已與系統承辦商溝通加強培訓等。

▼5月29日 獅隧收費廣場「易通行」首個工作天▼

+13

何續稱,有司機未能在14日內交隧道費或需繳附加費,個案佔整體車流量0.6%,因初期推行司機或不熟習,故會就逐個個案跟進並酌情處理。

97%車輛獲發車輛貼 65%設定自動繳費

運輸署指,截至昨日(19日),已有97%車輛獲發車輛貼,65%已設定自動繳費方式,呼籲市民盡快設立自動繳費方式。易通行8月內會在東隧及西隧實施,確實日期稍後公布,並計劃會在今年內推行大老山隧道及香港仔隧道易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