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不等於有暴力傾向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每年均舉辦兩次精神健康證書課程,旨在向照顧精神病患者的專業人員及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情緒病知識的公眾人士提供專業知識及訓練。課程其中一講的主題是「精神病與暴力」,而在發生鑽石山及深水埗悲劇後,今年在準備此講時心情尤其複雜,更令我憶起數年前遇過的一位年青人。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副顧問醫生何瀚寧
子俊身形灰悟、性格剛烈,從小受家庭薰陶下習武,練得一身好武功。他在18歲那年因學業壓力,情緒受困擾。他變得疑神疑鬼,認為有一群惡勢力人士監視他的一舉一動,並在搜集證據要將他置諸死地。他亦變得情緒化,脾氣暴躁,認為家人與惡勢力人士聯群結黨,動輒便對家人拳打腳踢,家人多次嘗試勸子俊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卻未能成功,其病情亦每況愈下。受妄念影響下,他外出時都會將兩把鎅刀、三把剪刀藏在褲袋,以備不時之需。最後,子俊因被控告管有危險物品,被安排到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接受精神科醫生評估,確診上思覺失調。
子俊的行為令人不禁將精神病與暴力掛勾。到底何謂精神病,何謂暴力傾向?精神病患者是否等於有暴力傾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暴力的定義為「蓄意地運用力量,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構成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發展障礙,甚至死亡。」而精神病泛指「精神活動受障礙的疾病」,重症如精神分裂症、嚴重抑鬱症;輕則如適應性障礙、焦慮症、失眠等,皆歸類為精神病。
過往有不少海外文獻顯示犯罪者中患有精神病的比例較一般社區人士高。當中除了大眾相當關注的精神分裂症外,還包括其他精神科的診斷,例如藥物及酒精濫用、反社會人格障礙等等。
本院的法醫精神科團隊亦於2022年審視了過往10年在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的本地數據,得出相近的結果。然而在臨床經驗上,情緒受困擾的人士絕大部份沒有暴力傾向,而小部份存在風險人士在得到適切治療後,病徵能得到舒緩,配合生活上的支援,暴力風險亦是相當低的。事實上,精神病患者與暴力的關係仍充滿爭議。因此,「患有精神病等於有暴力傾向」這種一刀切的說法未免太果斷。
隨着子俊開始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他的情況得以改善,再沒有憑空想像惡勢力人士要傷害自己。醫生和護士亦慢慢引導他認識思覺失調的病徵,並強調定時服藥、覆診及壓力管理的重要性。子俊對他在病發時對家人造成的傷害深感懊悔。
從1982年的安安幼稚園事件到近日鑽石山及深水埗事件,反映社會對精病患者的支援仍然不足,今後香港精神科服務仍然面對重重困難。透過增加精神科醫護人手、改善精神科專科醫生及個案經理與服務使用者的比例、加強社區配套以支援情緒受困擾人士及其家人,並以公眾教育消除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希望能避免日後悲劇重演。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