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屋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在這裡覆診當然好!以前覆診要去石湖墟,要麻煩新抱專登請一日假來陪我,現在方便得多。」這位年近七十的伯伯,是其中一位參與「健康小屋」先導計劃的病人。

新界北部多偏遠地方,當中有不少村落,住戶大部分是長者。他們出去普通科門診看病覆診並不容易,很多時要家人陪伴,舟車勞頓又費時。醫管局本身有醫療車和醫療船服務,定期到特定偏遠地區服務有需要人士,但每次出動皆需要五個人——司機、醫生、護士、配藥員、文員,一整天去不同「站頭」,但真實服務到的人數其實很有限,而且車上藥物種類、數量並不齊全,病人很多時仍然要親身回診所取藥。疫情亦令醫療車和醫療船服務受影響,遠程醫療自然成為值得考慮的改善方案。

之不過,要長者使用遠程醫療極富挑戰性,加上偏遠地方網絡不及市區,病人在家中未必能夠上網,於是便萌生了這個醫社協作的「健康小屋」計劃。

撰文:醫院管理局北區醫院行政總監孫天峯醫生

病人在護士的協助下在村公所進行遙距覆診,毋需舟車勞頓。(醫管局圖片)

所謂「健康小屋」,是指村公所或一些村民熟悉聚腳的地方,這些地方既有室內空間,亦較容易配備網絡,幾乎每一個村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地方。北區醫院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合作,得到村長和村民的支持,在不同村公所測試網絡,並配置一系列可㩦式的遠程醫療儀器,包括血壓計、含氧機、心電圖、聽筒等。硬件齊備之後,便開始籌備「健康小屋」先導計劃。

先導計劃徵召了八位住在焦徑村的普通科門診病人,年紀最大者達86歲。他們都有穩定長期病患,需要定期到普通科門診覆診。他們會先參與地區康健站病人自強教育活動,除了更了解自己的病情,還要學懂照顧自己健康,然後便獲安排到焦徑村村公所進行第一次遠程普通科門診覆診。

普通科門診醫生在石湖墟診所透過視像向病人確認身份和問診。(醫管局圖片)

覆診當日,焦徑村村公所那邊有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的護士,幫助病人操作遠程醫療儀器;普通科門診醫生則在石湖墟診所透過視像向病人確認身份和問診,醫生可以讀取經遠程醫療儀器檢測的病人血壓、心跳等數據,還用了遠程聽筒聽病人心跳和呼吸聲。當然村公所會有屏障間隔,確保病人私隱。覆診完後,病人便可以輕鬆步行回家。第二天香港藥學服務基金則會派員到普通科門診取藥,再將藥物送到村公所,並即時為病人講解藥物細節。

病人對「健康小屋」先導計劃的服務相當滿意,醫社協作令計劃更完善、更具持續性、資源運用更適宜。病人一年覆診四次,一次到診所「面對面」,另外三次則在「健康小屋」。

「健康小屋」計劃會陸續涵蓋更多村落和偏遠地區,長遠期望取代醫療車及醫療船,令醫院能夠更具效率地服務偏遠病人。

醫院管理局。(資料圖片)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