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芭蕾舞團總監倡檢視分配場地機制 藝團發展已陷困局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本港已自疫後復常,文化藝團亦得以再出發,向外展現姿采。香港芭蕾舞團(港芭)行政總監李易璇接受專訪時表示,場地是表演藝術重要一環,也孕育藝團的有機成長,但土地問題困擾業界,即使港芭是文化中心的場地伙伴,但當中大劇院租用檔期不敷應用。她期望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趁新成立之際,重新檢視康文署表演場地分配機制及租用政策,亦建議跨局合作,包括善用空置校舍及古蹟活化項目,讓藝團進駐化身作文藝地標。
李易璇認為,本港藝術氛圍蓬勃,但苦無足夠場地,現階段難建立如同紐約百老匯劇院運作的生態團,但可借鏡日本寶塚歌劇團的文化產業營運模式,「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李易璇期望,文體旅局可檢視康文署場地分配機制及藝文用地規劃,包括與發展局協作,將空置校舍及古蹟活化項目納入其中,擴大予藝團駐場及租用的選址。(梁鵬威攝)

訪問正值舞團的金牌劇目演出《胡桃夾子》開騷前夕,舞蹈員全神貫注排練,踮起腳尖,眾人仿似與旋律融為一體。排練室內專心致志,在旁的李易璇,則忙著在腦內盤旋對策。

「啲觀眾投訴我,話買唔到飛,問我哋點解唔租多個星期啊。」她為此苦笑慨嘆。本港由康文署管轄的表演場地合共16個,包括紅館、香港大會堂、文化中心等,康文署於2009年起推行「場地伙伴計劃」,配對本地演藝團體及康文署轄下的12個演藝場地,場地伙伴可獲免費工作間,亦能優先預訂場地設施等,每次為期兩年。

港芭的大本營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劇院,但仍受制於檔期緊張,即使場場「爆騷」,亦難爭取加場。芭蕾舞者在台上翩翩起舞,非朝夕可成,且一次演出的製作成本不菲,她感嘆每次也得來不易:「每次都想個騷期可以長啲,不過都無辦法。」想預訂排練室及會議室也未必確保有位,試過向場地管理層反映,對方也就是說大嘆左右為難,「手掌又係肉,手背又係肉啊。」

舞蹈員全神貫注排練,為踏台演出做好準備。(梁鵬威攝)
踮起腳尖,眾人與旋律融為一體,背後付出非一朝一夕。(梁鵬威攝)
香港芭蕾舞團的舞者來自五湖四海,為演出努力備戰。(梁鵬威攝)
文化中心大劇院共設1734個座位,香港芭蕾舞團是其中一個場地伙伴。(梁鵬威攝)

翻查文化中心大劇院的租用政策,若多於一個團體申請同一檔期,會按三大因素所佔比重計分(見表)。如兩團體同分,則會據團體上次成功訂租同一設施的時距、擬租用日期前12個月內已訂租同一設施的日數,以及上次於同一設施舉行活動的入座率,再作第二輪評分。倘分數仍然相同,租務電腦系統會隨機抽籤分配檔期。

至於場地伙伴計劃方面,甄選準則(見表二)同樣有三方面,包括共同願景、目標以及所配合的策略,另亦會循藝術水平及行政管理評定。

另一邊廂,已相繼開幕、座落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及自由空間,租用政策以其主辦節目作優先考慮;預期於2025年開幕的演藝綜合劇場則表明會設有駐區藝團中心,但李易璇指現階段營運及租用安排仍是未知數。

隨著文體旅局成立,李易璇建議,可趁機檢視康文署場地分配機制及藝文用地規劃,包括與發展局協作,將空置校舍及古蹟活化項目納入其中,擴大予藝團駐場及租用的選址。局方亦可重新整全佈局,按類型及技術需求,安排表演藝術團體進駐不同場地,以善用及協調現有資源。土地不足,各方「爭奪資源」,她認為香港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則需有所取捨及配合,「我諗政府都面臨好頭痛嘅問題,但始終要有嗰一步。」

至於如何分配?她認為以成績衡量最公允,包括節目質素、購票人數、演出場數、國際知名度、藝團全職人員數量及與不同產業合作的數量等數據,釐定更具體的準則「衡工量值」。

香港芭蕾舞團今年1月於美國巡演《羅密歐+茱麗葉》,該劇改編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以1960年代的香港作背景。李易璇說,觀眾反應甚好,台下觀眾掌聲如雷。(政府新聞網圖片)
李易璇慨嘆香港文化氛圍雖然蓬勃,但苦於表演場地不足,未有足夠土壤孕育商業劇院運作。(梁鵬威攝)

出身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管理的李易璇對表演藝術有一份執著,她記得兒時在倫敦觀看《孤星淚》(Les Misérables)後備受觸動,購買紀念水杯往後回味的一刻,「Fall in love with (墮入愛河)就係由嗰一刻開始」;她也慨嘆時移世易,在時間及成本主導下,舞台佈景製作由以往用木材轉用鐵枝,儼如已變質,「道具係要輕同假為主,依家個意義無咗。」曾經在藝術學院任教,也在多個藝團任管理層,今年她成功當選藝發局民選委員(藝術行政),期望將經驗轉化,包括聯繫業界以及搭建香港、大灣區及亞洲製作人網絡等。

對於未來期許,她慨嘆香港文化氛圍雖然蓬勃,但苦於表演場地不足,未有足夠土壤孕育商業劇院運作。她提到一次參加業界研討會的經歷,當時曾探討本港建立類似紐約百老匯劇院運作的可能性,「有個空間可以畀商業營運同長期演出(long run),好似百老匯咁,畀有潛質嘅製作去長期營運。」浮想聯翩,但終究是美麗願景,短期內難在本港「落地」:「無啊,都只係討論咋嘛。」

有逾百年歷史、風靡全球的寶塚歌劇團,每逢公演,亦例必爆滿,多名日劇女演員例如天海祐希等,亦首登上首席男役寶座。(寶塚歌劇團官網劇照)

商業劇院的生存空間又是另一命題,她指,作品長青與否、表演場地及觀眾的可持續性,亦是導向其成與敗的關鍵因素。李易璇提起日本已逾百年歷史的寶塚歌劇團,認為其營運模式值得借鏡,以全女班擔當分組公演,有自家劇場及訓練的明星,亦已建立成熟的文化產業,包括與不同品牌跨界別合作,粉絲亦「代代相傳」,「婆婆會帶埋個孫去睇寶塚。」

「如果香港都做到就好喇。」她說,粵劇或具相當潛力,既有獨特的藝術方式,亦有大老倌壓場,具傳承及發展條件。

回歸自身,本港疫後走向復常,舞團今年1月終可前赴美國巡演,現場座無虛席。舞者謝幕前已感受到台下掌聲如雷, 隨團的李易璇指:「其實都係一個為港爭光嘅舉動,出去時亦好似文化大使咁樣出去。」緊隨而來亦將陸續拓展大灣區巡演,包括走訪深圳、上海及廣洲等城市。本地方面,她透露下一個新舞季將有融合藝術科技的新元素,包括於今年暑假「國際綜藝合家歡2023」呈獻、與英國的「59製作」合作的《心兒與她的奇幻恐龍書》。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