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不一樣的秘密花園 疫下長者樂土 農場主人盼衝出大澳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大澳吉慶後街藏著一個「秘密花園」,瘟疫下,它悄悄嬗變,唯一不變的是風雨不改前來餵魚的婆婆,她們依然是主角。

這個運作了8年的魚菜共生農場,主人孫樹坤曾在新聞界當了逾廿載攝影記者,一言一語,深蘊著對社會安老服務理念,在他而言,這裡豈止是農場:「呢種魚菜共生農場,不知不覺成為咗佢哋嘅接合點,佢哋好容易同婆婆產生個連結,個社區就產生咗一種參與感,所謂鄰舍關係,其實就係互相照應咋嘛。」

寒來暑往,總有些事情擱下,如不可取替的人與事、笑逐顏開的風景。這個地方,仍舊是一眾婆婆的樂土。未來,孫樹坤的信念會延伸於大澳之外的地方,下一站是西貢井欄樹,更甚,是我們可觸及的各個社區。

+34

種植槽為配合長者身高 毋須再蹲下工作

採訪當天,人稱「阿樹」的孫樹坤單手捧著膠板及一棵紫蘇葉,步履矯健地走向農場。六旬阿樹滿頭白髮,但說話中氣十足,談及農場變遷,侃侃而談:「以前嗰個環境,係我哋入到嚟隔硬改裝,啲婆婆行起上嚟好唔方便,𠵱家每一個種植槽,啲婆婆好易行埋去做嘢。種植槽本身嘅高度係婆婆夠高,所以好容易做到嘢,唔使踎低……」

魚類排泄物為植物床提供養份 招募長者義工助運作享收成

魚菜共生(Aquaponics)利用魚排泄物含有的阿摩尼亞(NH3),透過水泵為植物床提供養份;蔬菜的根部則負責淨化水源,重新供應予魚使用。阿樹於8年前在大澳設置魚菜共生農場,並於該區招募長者義工協助運作,義工可自行分享農場所有收成。

以往農場的魚缸放置於高位,婆婆需要攀上爬下方能餵魚。農場最近重新設置系統,升高種植槽之外,魚缸亦由原本兩個1,000公升容量的魚缸,轉為一個1,600公升容量的魚缸,並放在地上,方便婆婆餵魚。阿樹說:「呢個係我初初學魚菜共生嘅時候留意到嘅。咦!呢種種植方法,好大年紀都做到喎,因為唔使踎低唔使彎」。

阿樹設置魚菜共生系統是為了幫助長者,婆婆前來幫忙運作農場,可自行分享農場所有收成。(歐嘉樂攝)

去年一度因收地搬至山上 後輾轉重歸現址

重置契機,源於去年地主曾想收回農場土地,作為其外母養老之地。整個魚菜共生系統一度需搬至基督教正生書院球場附近:「但上咗去冇耐,婆婆就同我講,『阿樹,好遠呀,好攰呀,行唔到咁遠㗎我哋』,我哋都知道,原來對婆婆嚟講,呢個距離,佢哋覺得好大負擔。」

搬至山上後,只有一名婆婆願意繼續擔任義工,他有感設置魚菜共生系統,必需接近長者的居住地方。四季更迭,地主的外母未有回大澳養老,阿樹又把魚菜共生系統重新搬回吉慶後街,義工又回來了。

擬安裝蚊網及鋪地磚 讓行動不便婆婆易於走動

我呢啲老人家2015年到𠵱家仲係到,初初幫我搵呢啲老人家嚟嘅社工都話,『嗱,人就幫你搵咗啦,留幾耐我就唔敢保證喎』。留到𠵱家,個社工都走埋,老人家都仲未走。
孫樹坤

8年過去,農場的固定義工由8名減至5名。阿樹說道,義工的年紀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甚而已過鮐背之年,行走亦有困難,需要坐著電動輪椅進入農場工作。阿樹打算以後為這個小型農場安裝蚊網及鋪上地磚,讓日後前來種植的婆婆可易於走動。

阿樹運作了魚菜共生農場8年,農場的固定義工由8名減至5名,有婆婆需要坐著電動輪椅進入農場工作。阿樹打算以後為這個小型農場安裝蚊網及鋪上地磚,讓日後前來種植的婆婆可易於走動。(歐嘉樂攝)

疫情三年為保長者健康拒陌生人入場致零收入

他透露,農場由零開始設置,至少花費50萬元,過去會有青年中心派義工來農場協助打掃及割野草,阿樹亦舉辦導賞團,帶領遊客參觀農場,所收取的費用用以贊助農場的水電、租金等開支。疫情三年,為了保護長者的健康,阿樹未有讓陌生人進入農場,隨之令農場零收入。

農場或會重設導賞團 長者當導賞員

遊客逐漸增加,不久的將來,農場或會重設導賞團,不過導賞員不再只是阿樹,而是有份參與的婆婆:「如果個個星期都有幾團係搵婆婆,我唸人哋開心,婆婆又開心。我唸慢慢發展,今次重新發展,可能我都會再做一次,就係搵婆婆做導賞員,由婆婆去介紹個系統。」

目前有非牟利機構正與阿樹接洽,表明有意發展大澳的婦女服務,看中魚菜共生農場作為切入點。日後農場或主要交由非牟利機構營運,阿樹則擔任技術支援的角色,甚至訓練義工進行硬件維修。

西貢井欄樹或成為下個「試驗田」 規模是現在的5倍

現在的農場只有約2,000呎,阿樹之前曾向大澳地政處租借其他地方擴展農場不果。他表示,亦有想過在大澳以外的地方設置魚菜共生農場,井欄樹為下一個「試驗田」,該區有很多長者居住,希望農場的規模是現在的5倍。

阿樹之前曾向大澳地政處租借其他地方擴展農場不果,目前考慮於井欄樹設置魚菜共生農場,希望農場的規模是現在的5倍。(歐嘉樂攝)

身處城市、窩居樓房 更需魚菜共生

一年之前,他已開始籌備為太子道一間新興建的安老院舍安裝魚菜共生系統,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空間不足,倘擺放太多種植槽,會令長者難以行走。阿樹唯有重新設計,減少種植槽的闊度及數目,「其實如果舊嗰啲老人院好舊式,冇乜空間,係有問題嘅。但係如果啲新啲嘅老人院有足夠嘅空間,其實擠係到都唔係咁掗埞,佢哋嘅院友就會有啲新嘅興趣喺度,我覺得係好事。」

他認為,身處城市、窩居樓房的人更加需要魚菜共生農場,希望未來可以於長者家中安裝小型的魚菜共生系統,呎寸只有約一個書架大小。自己亦正試驗以觀賞魚(如劍魚、日本孔雀)種菜,取代一般魚菜共生使用的寶石魚或大澳的羅非魚及金山鍘魚。

「其實冇乜人去留意老人家嘅需要,例如我哋而家嘅退休服務,基本上都係諗住安老院㗎啫,但有冇積極啲嘅呢?」阿樹認為,政府手握很多土地,大多已閒置,並無特別用途,「但係你諗吓屋村有幾多老人家,但如果你將閒置地方轉為農場,其實老人家就會咁樣嚟。」

農場成為社區接合點

對他而言,魚菜共生農場可以是其中一種營造鄰舍關係的手段,令人與人之間形成連結,產生社區參與感,互相照應。

佢會成為一個聚腳點,或者叫做社會接合點、社區接合點……發現社區上面好多人想幫手,但係冇渠道、冇途徑,但係呢種魚菜共生農場,不知不覺成為咗佢哋嘅接合點。
孫樹坤

在他眼中,現在的社區缺少了這種自然關係。他以老人中心為例,一般人不會特意去老人中心幫忙。但魚菜共生農場的有趣之處,在於可以共同收獲,帶來不一樣的互動,「你唸下,如果你起個老人中心,其實要嘅錢都唔少,但係個效果有冇咁好呢?我相信,真係完全冇得比較。」

魚菜共生(Aquaponics)利用魚排泄物含有的阿摩尼亞(NH3),透過水泵為植物床提供養份;蔬菜的根部則負責淨化水源,重新供應予魚使用。(歐嘉樂攝)

阿樹接著說,魚菜共生「比有機更有機」,因為有機耕種仍需使用有機農藥,強調魚菜共生是「零排放(Zero Discharge)」 ,對環境友善;魚糞不斷供應,故從來不需要停耕,產能比有機耕種更好。當然,要有穩定的魚糞,餵魚成了婆婆的主要工作。但此事亦非簡單,皆因魚總是躲藏在魚缸內,不會乖乖現身,需要養殖一段時間,才會對餵飼的人產生好感。

長者重啟社交更活力

阿樹覺得,這個農場的好處,是令長者更願意行出門口,更為活力,有社交之餘,亦有生活寄託,最重要的是,養大一條魚為她們帶來的成就感,「呢個都係一件好難得嘅事,睇到自己條件養大,自己親手種大,種咗一棵菜俾自己食。」

好多老人家過咗70歲行動開始有少少不便,佢好多理由唔出街,直程留喺屋企唔出街,因為佢哋覺得太危險喇。但係因為佢哋要嚟餵魚,有陣時落雨叫佢哋,喂今日落雨唔好出嚟啦,佢哋都唔得㗎,擔把遮都要過嚟餵魚,硬係要見吓啲魚先開心。
孫樹坤

一手一腳創造的地方,能夠成為長者的樂土,阿樹亦有得著。最後問及他難忘的事,他憶述首次與義工收成,提出劏魚燒烤,卻遭到一口拒絕:「啲婆婆話『我哋唔劏魚㗎,我哋自己養大我哋唔捨得劏呀!』」。結果阿樹親自下廚,一晚劏了約10條魚,「仲學識點樣去起魚柳比佢哋食,用咗啲香草檸檬,就咁燒咗佢。啲婆婆食完就問,『喂!阿樹,我哋幾時再食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