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林超英指嚴重低估氣候風險 批當局「外行人管內行人」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明日大嶼最新填海方案和造價遭部份環團、學者、民間團體質疑,發展局昨日(23日)在社交專頁不點名批評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憂慮填海地方長遠會被海水淹沒的說法。林超英今日(24日)出席綠色和平回應明日大嶼方案的記者會時指,其引述的資料出自聯合國權威報告,是「存在嘅事實」,反指政府凌駕科學,嚴重低估人工島潛在氣候風險,有誤導公眾之嫌。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亦批評政府多番提出不必要指控,促請當局在發展期間顧及生態,追上世界步伐。

左起:天文台前台長林英超、工程師潘焯鴻、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陳可淳、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林穎嫺攝)

林超英表示,明日大嶼對氣候、生態影響嚴重,質疑當局倚重不懂氣象的工程界,聲稱能以增設海堤和設立緩衝區等,應對極端天氣,批評當局是「以外行人管內行人」試圖以 「工程技術上可行」凌駕科學,嚴重低估人工島潛在氣候風險:「在現時完全不知道海水上升引起各種工程需要。究竟要花幾多錢,就像無底洞。」

政府提出Y型水道能減低熱島效應,林超英指當局未能提出科學理據支持,而政府擬設20至30米緩衝區亦只能解決風暴中巨浪帶上岸的海水,認為做法未能應對海平面上升,形容強推明日大嶼是將市民置於未知的風險之中。

▼明日大嶼最新概念圖▼

+6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資料圖片)

他續指,超強颱風「山竹」2018年吹襲本港,造成46億元經濟損失,認為隨着氣候危機加,風暴潮威力只會有增無減,強調日本關西機場便是前車可鑑,並非加建防水牆便能防止水浸,強調「(工程)喺現實戰場上,喺關西機場已經輸咗。」他認為,與其耗資數千億興建會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工島,更應該參考新加坡的做法,撥款應對可能出現的水浸問題。

對於發展局昨日不點名批評,他認為海水上升達1,000年的說法不合常理、不符國際標準,林超英則反駁指,有關數據是節錄自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權威報告,強調是「存在嘅事實」,惟當局卻以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角度逃避此事實:「就係要防一啲每年有1%機會出現嘅嘢,因此佢哋對呢個科學概念,佢哋掌握唔到。」林超英續指,發展局論述可看到他們所說的事實有錯誤,質疑:「都不知道誰才是在誤導公眾。」

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亦表示,其意見書內引述的數據,全部在公眾領域中翻查出來,不少亦是政府自行公布的數據,直言當局不應再批評公眾,而是要清晰列舉所有回應,並舉行更理想、文明的對談,而非繼續不必要指控。

她指,北京在2018年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憲法》,強調要保護生態,避免填海,認為明日大嶼的巨型填海工程是有違國策,促請當局應與時並進,考慮到生態的重要性。

現時是21世紀,已非20世紀,並非工業革命的年代,很多人已在討論氣候危機、生態修復,若我們做工程,要朝這個方向進發,這是大勢所趨,已發展國家都在做這些工程,但我們在幹甚麼?我們做仍在繼續20世紀的發展哲學,所以政府才(對公眾批評)感到不悅,但他們與全球趨勢反其道而行。
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