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港珠澳橋工殤】三年兩歷意外 倖存者揭支架設計超有問題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地盤6年奪10命,跟上月29日發生的工作台墮海,造成兩死三傷的奪命意外至今已一個月,勞工處及路政署聯同承建商正調查事故起因,但相關工序仍未證實安全復工,工作台打撈無期。其中一位倖存者向《香港01》記者回憶事發經過,直指承托工作台的支架是出事主因,「太簡單,設計超級有問題」,不知是否因管工或工程師未及檢查就施工,希望政府盡早調查事件,還工人一個真相。
(系列之二)
至今仍留醫靠藥物止痛 下月再開刀
A先生(化名)在港珠澳大橋工作4年,是三月底嚴重工業意外中其中一名傷者。他向《香港01》記者憶述,當時正在橋面工作,突然被硬物撞擊,令他左手及右腳骨折,事隔一個月,他至今一直留醫,未能下床,更要靠止痛針止痛,而下月中亦要接受手術,抽取部份肋骨填補左腳碎骨。
兩子女正考文憑試 保險公司未接觸
A先生是家中經濟支柱,與妻子育有兩名正在應考文憑試的子女,幸好工傷期間仍能收取4/5薪金,但他坦言工作需要腳骨力,擔心這次受傷後,或未能再從事建造業,而意外至今亦未有公司或保險公司等人接觸他,暫時不知如何求助,一切有待康復再打算。
曾歷百噸石屎墩塌下
港珠澳大橋工業意外,似成為工人的工作日常。A先生在病榻中透露,早在2014年10月中,他在赤鱲角南路港珠澳大橋橋底工作時,當時工程正以吊臂試吊近100噸重的預製石屎墩組,其間機器疑不勝負荷,吊桿連同工作台一同塌下,幸好他當時剛好走開了,未有受傷。
該次意外後,A先生工作時更加小心,「一定會檢查好所有嘢先畀唔夠經驗的新人工作」,而自己當然會帶上安全帽,穿安全鞋等,做足安全措施,但始終仍發生了第二次工業意外,自已更因而受傷。
【港珠澳工殤一個月】打撈工作台仍無時間表 大橋累積停工743日
工字鐵支架失平衡
A先生不知工作台會否因管工或工程師疏忽檢查而導致意外。但他形容,工作台「設計超級有問題」,吊着工作台的工字鐵,只以鋼片堆疊承托,「之間會跣」,且疊得太高,兩邊承托支架不「同步」,以致失去平衡,「支架太簡單,好易發生意外」。他指事發前發現問題,但報告給相關同事後不久就發生意外。但他只知道自己被打中,對事件發生過程不太了解,希望政府盡早將事件調查,還眾多工人一個真相。
專家:好易移位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梁廣灝則指,工作台的吊架必須牢固,以燒焊或螺絲固定,肇事工作台由工字鐵吊起,但工字鐵下由石屎及鋼通等組件堆高承托,只靠組件間的磨擦力固定,並非安全做法,「好易移位」。他強調事件起因是不牢固的承托組件移位,工字鐵隨之離開本來位置,令工作台移位倒下。
A先生指,港珠澳大橋地盤內,為了趕工,現時將一日24小時分為兩更,每更12小時工作,不過星期日仍可以休息。他又指,因香港建造業人才短缺,所見不少同事都非香港人,導致溝通困難,例如香港人或因英語能力有限,難以與南亞人溝通,而南亞人亦因不諳中文,無法與香港人聯絡,即使遇上問題,都未必能夠說清楚。另外,部份工人經驗不足,亦可能是令意外頻生的原因。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表示,的確有部份工種,如架橋工人、做金屬棚架工作等的工人,的確以南亞人為主,但如以整個工程而言,5000多個工人中,只有數百位是非本地工人,比例不大,不過溝通問題的確有機會造成意外,如主管指揮工人時,工人有時甚至英文也聽不明白,加上有部份南亞工人經驗技術不足,更易生意外。他建議政府投放資源,培訓非本地工人,加強他們技術及溝通能力。
另外,周亦批評,如工人長期12小時工作,亦有機會因疲勞而發生意外,他明白港珠澳大橋需要趕工,但不可以因趕工而忽略安全,犧牲工友生命,呼籲工友如要加班工作,亦要因應自己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