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桂思案|醫專辦研討會未釋疑慮 盼設指引或邀專家就檢控提建議
女病人鄧桂思2017年到聯合醫院求診期間,疑因開漏藥致出現急性肝衰竭,兩度換肝後不治。涉事的兩名醫生其後被控誤殺,惹來醫學界極大迴響。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在本月初曾就相關議題舉行網上研討會,惟不少醫生在會後均明言未能釋除疑慮。主席梁嘉傑認為,醫療誤殺背後涉及的問題複雜,相信難透過一個研討會就可釋除疑慮。
梁嘉傑又指,醫療失誤變為刑事案件案例很少,亦好複雜,建議可以加入指引或邀請該方面的專業人士去協助提出調查或檢控建議。他多次重申,並非說警方調查有不足之處,相關建議僅希望改善系統以協助前線人員,「好少案例加上又罕見同複離,要處理係不容易。」
醫管局擬本月底舉辦研討會討論相關議題
兩名主診醫生在治療女病人鄧桂思期間,因涉嫌「開漏藥」導致其出現急性肝衰竭,兩度換肝後最終不治,兩人在六年後被控誤殺,現保釋候審。事件惹來不少醫生憂慮,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早前亦公開發信表示會向兩名被控誤殺同事提供支援,據了解醫管局會在本月底亦設研討會討論相關議題。
醫專在本月初就相關議題舉行網上研討會,多達九百人參加。主席梁嘉傑一直對醫療誤殺議題有研究,他指出,由於在普通法下醫療嚴重疏忽至有刑事責任沒有一條很清晰的界線,加上今次事件因種種原因而令醫生代入感更強,故此令到不少醫生因而感到憂慮。
梁嘉傑:一次研討會難釋醫生疑慮
對於不少醫生在研討會後均明言未能釋除疑慮,他認為相關議題涉及的問題複雜,加上研討會亦沒有辦法可以就刑事責任畫一條很清晰界線,只可以引述現時法庭對相關案件的處理方案,故明白很難透過一個研討會就可釋除疑慮,同意可就事件再舉辦更多的研討會助醫生了解相關事宜。
如果好有經驗嘅人講解咗,一班聽慣書嘅人聽咗,但最後大家仲有好多疑問及憂慮,咁個問題喺邊度?
憂刑事起訴加速醫生出現防禦性醫療
他強調,自己非批評本港的司法制度,但認為大眾應逐層就相關議題進行分析,如刑事檢控涉醫療事故的醫生案件愈來愈多,除影響士氣外,亦會加速出現防禦性醫療(defensive medicine),「好處係可能用多咗電腦去睇點,但壞處係可能會加多幾個人去睇同一個病人。」
他亦提到,英國有些醫生因作出的反思性陳述報告(reflective statement),亦曾被質疑是否可以做呈堂証供,擔心香港亦會出現類似情況。他指出,醫療事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希望醫生說出來,並去學習、知道出錯的原因,從而探討如何去改善,「當有刑事起訴,就會令醫生猶疑咁樣講出嚟會唔會有法律風險。」
醫生係知道自己有責任保障病人的安全,亦不覺得醫生的專業是凌駕於法律之上,亦認同有嘢做得唔好,要對做嘅嘢負責任係理想當然,但依件事嘅特別之處係用咗刑事,除咗會有監禁刑罪外,都會有標籤效應。
對於會否擔心事件令到更少人來香港行醫,梁嘉傑認為,相關問題非香港獨有,認為醫科生或醫生決定來香港行醫會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家庭及經濟等,故此並非最大的憂慮,「最擔心係影響醫生的專業文化,病人同醫生之間嘅關係應該點處理。」
現時醫委會會就醫療事故進行裁決,惟裁決結果不時被人批評「輕判」。被問到會否擔心令到市民認同以刑事方式追討責任,梁嘉傑表示,倘若出現相關情況都可以想像及理解,「我哋唔會話咁做係啱定唔啱,因為佢哋係苦主,二嚟佢哋係經歷緊一個好困難嘅時期。」
不過,他亦指出,醫療失誤變為刑事案件案例很少,亦好複離,如不想「唔想依件事走歪咗」,建議可以加入指引或邀請該方面的專業人士協助提出調查或檢控建議,「係咪要調查先?調查之後係咪要檢控呢?」他多次重申,並非說警方有不足之處,相關建議僅希望改善系統以協助前線人員,「好少案例加上又罕見同複離,要處理係不容易。」
翻查資料,英國曾在2018年時發布有關醫療誤殺的政策審查報告,並引用 Professor Sir Norman Williams的建議,包括尋求專家協助調查醫療誤殺及提升專家證人的質素以協助調查醫療誤殺。
梁嘉傑透露,現時所有醫生都可以成為專家證人,而醫專建議的專家證人名冊約有500人,分布在不同專科,而學院去年亦已舉辦專家證人的網上課程,吸引100名想成為或已是專家證人的醫生參加,讓其了解做證人有何操守、注意事項,以協助法庭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