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小輪加價|失運輸功能 前運房局長張炳良:可考慮變旅遊交通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擁逾百年歷史的天星小輪近年陷入財困,昨日(1月31日)獲批加價55%。面對營運成本上升、客量下跌、過海鐵路增加及疫情夾擊等因素,天星小輪是否應轉型覓出路?

前運輸及房屋局長、教大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兼任)張炳良認為,天星目前定位上仍是公共交通工具,但其極具標誌性,在旅遊上有吸引力,若營運者認為可轉營旅遊交通工具,宜大力發展其特色,例如改善現有尖沙咀天星碼頭等。

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亦認為,天星小輪的運輸功能已漸漸被淘汰,其歷史價值慢慢彰顯,建議可翻新碼頭主打懷舊特色吸引本地及海外遊客,亦可推出更多導賞團,並改善廣告配套,增加非票務收入。

▼1月31日 行政會議通過天星小輪加價申請▼

+3

自2018年起虧蝕 廣告租務等收益超票務收入

根據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文件,天星小輪自2018年起錄得虧蝕,虧蝕率在疫情期間擴大,2021年錄得57.3%虧蝕,撇除防疫基金津貼,該年總收入為6,489萬元,惟總營運成本達1.02億元,即蝕逾3,700萬元。

疫情期間客量驟降,票務收入由2018年約5,300萬元達跌至2021年約2,800萬元,租金收入亦見有微跌至2,270萬元,廣告等其他非票務收入則維持1,400萬元左右。自2020年起,租金及其他非票務收入已超過票務收入。

天星小輪2018年至2021年收入及虧蝕情況。(立法會文件)

張炳良:天星經營存不少挑戰 定位非旅遊工具

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接受訪問時表示,他仍在政府任職時,天星小輪在經營上已有不少挑戰,最主要客量不多。他指天星小輪定位是公共交通工具,與山頂纜車等旅遊工且不同,政府處理加價申請時,須考慮成本、生產力、運輸業工資變動及承受能力等一籃子因素,不便評論今次加幅是否可平衡各方考慮。

張炳良認同以速度而言,天星小輪競爭力遠較過海巴士及港鐵低,又提到他任內運房局曾發表《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探討未來10年不同交通公共、包括渡輪佔市場比例變化,當時渡輪佔比只有單位數,但預料10年來可維持。

前運輸及房屋局長、教大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兼任)張炳良。(資料圖片)

張炳良:難定論是否應轉型旅遊工具 可翻新碼頭吸引遊客

至於天星小輪是否有潛力發展成旅遊交通工具,他稱天星小輪具標誌性,的確有不少遊客選乘,要視乎未來兩年旅遊業復甦情況如何。

現時好難下定論(是否應轉型旅遊工具),若營運者覺得作為旅遊工具,係營運上特色發展多啲,例如個碼頭可以做得吸引啲,亦可向政府提交想法。
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

學者指須多方面探討出路 懷舊元素吸引遊客

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則強調,加價是一種方法,政府計算認為遊客增加後加價可維持其營運,但過於被動性,「有好多不穩定因數,等遊客升好被動。」他認為天星小輪須在多方面探討出路,尤其在非票務收入方面,包括翻新碼頭、多辦導賞團,甚至考慮轉營。

其中在翻新碼頭方面,他指應加入懷舊元素吸引本地及海外遊客,並更新廣告配套;導賞團可主打中小學遊覽等。

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樹仁大學圖片)

倡利用歷史價值製造其他經濟價值

袁認同不少公共交通營運商都是蝕錢,大部份其運輸載客功能已在時代中被淘汰,例如紐約電車等,天星小輪情況亦類似,但變相它的歷史價值會抬頭。他認為,隨住天星小輪運輸功能慢慢被淘汰,可利用其歷史價值製造其他經濟價值,實行營銷轉型。